当前位置:万里文学>恐怖灵异>血色曜变> 第20章 瓷片来历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0章 瓷片来历(1 / 2)

杭城市上城区五桂路96号。这是一座砖木古建筑,墙角斑驳苔痕,透露出岁月沧桑。但房顶上的“五脊六兽”,和安装了铜环的朱色大门,依然显示出这座老宅过去的风光和荣华。在大门左侧墙壁上,钉着一面不起眼的木牌,上面阴刻着七个魏碑大字:吴越文化博物馆。木牌旁边,还贴着一张被扯去一大半的A4纸,上面还残留着“闭馆”“抱歉”等字迹。

此时,两名男子正站在木牌前,老成一些的男子正拿着手机不停地拨打着,好半天,才悻悻放下:“还是打不通,看来白跑一趟了!”

年少一些的男子说道:“师父,来都来了,怎么地也要进去看看。”

这两人,正是从灵安来到杭城寻找线索的李光尧和王逸英。

李光尧上前几步,将耳朵贴在门上倾听了一会:“好像里面有动静,行,敲门试试看。”

王逸英上前叩响了门环。

“咚咚咚!咚咚咚!!”随着敲门声越来越急促,里面终于传出一个不耐烦的男声:“今明两天闭馆盘点,要参观后天再来。”

王逸英厉声喊道:“开门!我们是警察,有事问询。”

里面安静了片刻,然后传来一阵踢踏的脚步声,接着,“吱扭”一声,门被拉开了一条缝,露出一张头发蓬乱、戴着老花眼镜、满是褶子的脸,褶子沟壑里,填满了不悦和无奈。

王逸英掏出警官证,亮在男人的面前:“我们是灵安刑警队的,找吴晓明,有个案子想找他了解。”

“我就是吴晓明。”对方将目光从老花镜上端翻出来,打量了王逸英和他身后的李光尧几眼,冷冰冰地问道,“警官找我何事?”

王逸英问道:“二十四年前,你是不是收过一个文物?‘天目曜变’茶盏。”

吴晓明矢口否认:“没有!要看‘天目曜变’茶盏去日本。”

王逸英一脸冰霜:“我们既然找上门来,就掌握了足够证据,你就不要抵赖了。”

“呵呵!这算是审讯吗?”吴晓明没好气地回应,“我收藏的东西都在这个院子里,有些公开展出,有的则藏在密室里,如果警官想搜查,就请亮出搜查证。”

“你!”王逸英没想到对方如此不配合,一时语塞。

“没别的事的话,两位警官就请回吧,我正在整理馆藏,很忙的。”吴晓明毫不客气地下了逐客令,就要关上大门。

“请等一下!”李光尧连忙上前,将一张纸条递了过去,“吴先生,是北京的老唐让我们来找您的,您看,这是他手写的地址。”

吴晓明接过纸条,扶了扶眼镜仔细辨别了一番,再用疑惑的眼神望了望李光尧:“的确是老唐的笔迹。但他电话里只说是同道前来交流,没说来的是警察啊。”

李光尧恳切地说道:“吴先生,因为这件案子关系到一件国宝的命运,唐老非常重视,特意请吴先生助警方一臂之力。”

“既然二位是老唐介绍过来的,就请进来说话吧。”吴晓明打开大门,将两人让起院子。

院子门面不大,但里面却别有洞天:这是一座三进五间的深宅大院,第一重天井里栽种着各种花木,前厅墙上贴着很多黑白和彩色照片,介绍这座民间博物馆的前世今生。

但吴晓明没有停留,而是带着两人穿过前厅进入第二重天井。天井檐口四角摆放着好几口硕大瓷缸,有的里面栽种着莲花,有的养着鲤鱼。四五个壮汉,正小心翼翼地挪动着。

“我有客人来访,你们按照我说的方法,将下面垫木换掉;小心点,这些青花瓷缸最晚都是同治年间的,打破一个,就是几十万。你们一辈子工钱也赔不起啊。”吴晓明一边对几位壮汉嚷嚷着,一边趿拉着拖鞋往里面走。

王逸英看看那些精致瓷缸,又望望吴晓明身上有破洞的衣服和脚上塑料拖鞋,真不知道此人到底是摆阔还是装穷。

来到堂屋客厅,吴晓明请李光耀和王逸英坐下,递给两人一人一瓶矿泉水,直截了当地问道:“说吧,找我什么事?”

“先自我介绍一下:我是前任灵安公安局刑警队队长李光尧;这位是现任刑警队长王逸英,今天过来,是因为有件证物需要请吴先生指教。”李光尧从包里拿出一张照片,递给吴晓明,“吴先生,您认识这件器物吗?”

“当然认识。”吴晓明脸上浮现出一丝得意的神情,“照片拍得很清晰嘛,一点虚光都没有,比那些隔着玻璃保险罩拍的照片好多了。日本那帮守财奴肯让你们对着实物近距离拍摄,真是给足了老唐的面子。这件实物,是静嘉堂的还是藤田美术馆的?”

王逸英摇摇头:“都不是。”

“大德寺龙光院?!”吴晓明眼睛瞪得溜圆,“不可能!他们珍藏的‘天目曜变’建盏从未示人,我都怀疑是不是损坏了或被盗了。前段时间,佳富得京都拍卖会上流拍了一只‘天目曜变’建盏拍品,说不定就是大德寺龙光院拿出来搞噱头。”

李光尧紧紧盯着吴晓明的眼睛,一字一句地说道:“吴先生,我向你保证:这只建盏不属于日本馆藏的三件文物,而是近期从国内流失的一件国宝。而且,这只国宝,还和一件凶杀案密切有关。所以,王警官和我才冒昧登门,寻求吴先生帮助。”

“这是国内流失出去的?怎么可能??国内还会有一只‘天目曜变’???”吴晓明一边从各个角度审视着照片,一边喃喃自语,“细节的确和所见的日本藏品有区别,但从包浆来看,应该是‘大开门’老货,后期肯定加工过,少了几分沉静,多了几分虚浮。如果这件建盏能回国,有生之年能亲眼所见,那该多好!”

“只要能证明这件建盏是走私到日本的中国文物,就一定能回归中国;只要能证明这件建盏是案件物证,那就一定是走私到日本。”李光尧说得掷地有声。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万里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