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万里文学>恐怖灵异>血色曜变> 第15章 茶盏渊源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5章 茶盏渊源(1 / 2)

“咦?你们怎么在这里?”李光尧和赵喜云刚走出灵安公安局大门,竟发现陶竹青和杉浦蕙子坐在门口花坛边沿上,顿时大感意外。

“老李,你们回局里不久,这两名同志就来了,一直守在门口,说不见到你就不离开。”门卫老张说道。

“老张,你怎么不让他们进去等?”李光尧瞪了老张一眼,快步上前将陶竹青从花坛边沿上扶起来,“水泥地上太冷,陶师傅别冻着。”

“不碍事不碍事!”陶竹青佝偻着身子,连连摆手,“别怪门卫师傅,是我不想进去的,机场分手后,我就回到了宾馆,觉得太压抑了,就和蕙子出来散步,走到公安局门口,发现这里既通风又敞亮,就坐在这里休息,顺便等你出来,说说话。”

李光尧连忙说道:“陶师傅,有话请讲。”

陶竹青抬起头,直视着李光尧。几天不见,他面容愈加憔悴,眼中充满了焦虑:“李队长,那只‘天目曜变’茶盏,是不是要不回来了?”

“陶师傅请放心!”李光尧握住陶竹青满是皲裂的双手,语气平和但坚定,“日本警方承诺,只要‘96.88’案子破了,凶手供认这只茶盏是从国内走私流出的,是案件重要物证,那就可以根据《国际刑事司法协助法》有关规定,向日本警方请求刑事司法协助,‘曜变天目’茶盏就能顺利回归国内。”

“小鬼子向来言而无信,如果拒不归还呢?”陶竹青脱口而出,完全没注意到身后杉浦惠子一脸尴尬的表情。

李光尧瞟了杉浦蕙子一样,笑了笑:“国际刑事司法协助是国家行为,我们有事请别人帮忙,别人有事也会请我们帮忙,本质上是互惠互利。日本是现代文明国家,绝不会因为一件珍宝,就毁了国家信誉。”

“那我留下来,协助你们破案。”陶竹青话音刚落,杉浦蕙子紧接着说道:“还有我!”

“哈哈!”一旁沉默的赵喜云忍不住大笑起来,“陶师傅,蕙子小姐,你们的心情我们可以理解,但破案是门大学问,就是正规警校毕业的警察,没个三年五载的磨炼,连破案的门都摸不着。你们既不懂业务,又没有执法权,不帮倒忙就谢天谢地了。”

李光尧听出了赵喜云的言外之意,赶紧补充道:“陶师傅,老赵的意思是,按照规定,刑事案件没有完全破获之前,一切细节都是要严格保密的,就是在公安局内部,除了负责案件的同志,其他部门警察都不能打听,这是铁的纪律。”

“我晓得我晓得!但我对你们一定会有用。”陶竹青语气恳切地说道,“我不会打听案情,只是给你们讲这只茶盏的渊源,也许对你们破案有启发。”

“我对你们也一定会有用!”杉浦蕙子和应声虫一样应和道,“我可以去日本,设法找到那位持宝人,从他那里可以套出一些卖主的消息。”

李光尧顿时眼睛一亮:“对啊!如果从持宝人这里开始倒查,肯定能发现凶手的蛛丝马迹。蕙子小姐,你能找到持宝人吗?”

“能的能的!”得到肯定的杉浦蕙子忙不迭地说道,“我找不到,可以请爸爸妈妈帮忙,杉浦家在日本陶艺界深耕多年,有不少人脉,我相信一定能找到了持宝人。”

听到杉浦蕙子急切高亢的声音,门卫老李立刻投过来警觉的目光。

陶竹青提议道:“李队长,赵警官,这些话不方便在这里说,请两位到酒店里详谈。”

陶竹青在灵安大酒店的住所,是一间豪华的商务套房,窗外正对着天目山,正值暮春,满目新绿,微风吹过,一阵阵樟脑清香飘来,令人心旷神怡。

陶竹青请李光尧和赵喜云坐在茶几旁沙发上,自己则坐在床沿,杉浦蕙子跪坐在茶几旁,表情肃然庄重,将三只水晶杯放在茶几上,拿起早已烧开的电热水壶,分别倒入半杯开水,再用茶匙投入一匙茶叶。茶叶在热水中逐渐伸展,透过澄净的水晶杯可以清晰地看到,一旗一枪,上下沉浮,汤明色绿,历历在目。

“请慢用!”杉浦蕙子低着头,双手将水晶杯高高举起,分别递给陶竹青、李光尧和赵喜云,然后乖巧地跪坐到角落里。

李光尧和赵喜云接过茶杯,面面相觑。

“蕙子小姐刚才表演的日本茶道,随她去。”陶竹青端起茶杯,“这是今年的明前龙井茶,两位请尝尝。”

李光尧吮吸一口,清香扑鼻,口舌回甘。

“好茶!”李光尧赞叹道,“普通龙井一斤都上千,明前龙井要上万吧?”

“我也不知道多少钱,是我徒弟买来孝敬我的。”陶竹青一指身旁的杉浦蕙子。

“陶师傅,你怎么收了个日本女弟子?”李光尧和赵喜云大感意外,异口同声说道。

“我也没想过收日本女弟子,但耐不住她软磨硬泡。小鬼子就是鬼点子多……”

“师父,别这么说徒弟好不好?”一旁的杉浦蕙子亦娇亦嗔地打断陶竹青的抱怨,“您请两位警官来宾馆,不是要和说‘曜变天目’来历吗?徒弟正洗耳恭听呢!”

李光尧和赵喜云相视而笑,乐不可支。

“小鬼子不可怕,就怕小鬼子听得懂中国话。”陶竹青用怜爱的目光看了一眼杉浦蕙子,端起茶杯,缓缓地说道,“要讲‘曜变天目茶盏’来历,就得先从喝茶习惯谈起我们现在喝的红茶绿茶,俗称‘条茶’,是明代以后才逐渐流行的。在中国古代,茶叶和茶具是构成茶文化的两大支柱,相辅相成,浑然一体。与传统的青瓷黑瓷相比,白瓷茶具更能衬托绿茶的青翠,红茶的浓艳,所以,明朝以来,越窑青瓷和建窑黑瓷就逐渐衰落,而景德镇的青花瓷和白瓷则大行其道。”

“但在唐宋时期,流行的是将茶鲜叶经蒸青、捣碎、压模、烘干制成的团饼茶,而唐宋期间无论是文人雅士,还是贩夫走卒,喝茶的方式更为特别--‘斗茶’: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万里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