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万里文学>历史军事>红色玛利亚> 872.纳赛尔:陛下为何造反!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872.纳赛尔:陛下为何造反!(2 / 2)

战’‘突袭目标’。

可要完美执行这样的简单战术,可需要长时间训练才行。

只不过,黑旗军和意共人民军不一样,意共人民军所接受的,是苏联的步兵战术。

很快,隆美尔的指令下达出去,部队接收到命令后,各个步兵班迅速展开成交战队形。

负责给步兵班提供火力掩护的,是高出的高射炮。

各个单位战斗人员以口令为基准,先是缓慢靠近目标直至百米开外,然后在口令下,以跃进的方式朝着目标发起冲击。

跃进冲击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全班式跃进。

实施这种冲击的前提,是己方炮火已经完全压制住敌方火力,迫使敌方火力中断。

同时,机枪组必须根据核实地段,找到他们认为最佳的射击掩护位置,然后再进行下一个目标点进行跃进。

这种战术,类似于一战时期的跳蛙战术,但跳蛙战术是挖堑壕,而这里则是依靠火力压制进行跃进。

但这种全班跃进过于凶险,一旦无法实现火力压制,全班跃进就等同于全班送人头。

所以,在进攻阿里宫的这场战斗中,隆美尔改造了跃进战术。

他要求每一个班分为若干个战斗小组,第一组跃进时,其他战斗小组负责火力掩护或者火力压制。

当第一个作战小组占据有利射击位置时,则由第一个作战小组负责火力掩护,下一组作战人员则朝着指定位置跃进。

以此方式,各班、排、连采取这样的交替掩护的方式,一步步往前推进。

这样的作战方式,将十几个班分散到各个作战位置,朝着阿里宫一步步逼近。

本来人数百来号人,可当这十几个班又分出十几个作战小组时,一眼看去,仿佛四周都是意军身影。

如此的战术逼近,比一开始埃及的民兵集体冲锋来得更有威胁性。

守在阿里宫内的英军人数并不少,起码有一个营以上。

人数上,英军并没有处于太大的劣势,可在地形上,英军更具优势。

这名英军指挥官更是作战丰富,他利用有利地形,在二楼假设火力点,三楼楼顶架设狙击手。

居高临下的,他们往往能一眼看到分散到各个地方的意军作战小组。

只要看到就会对意军进行狙击杀。

对于这种情况,隆美尔也早有预料,在意军发起进攻之前,迫击炮率先轰击,然后就是高射炮对楼顶和二楼的扫射。

这种行为,立马遭到穆斯林兄弟会的强烈反对,甚至要走上前去擒住隆美尔。

可还未等穆斯林兄弟会的人接近隆美尔,纳赛尔等人就前去拦住,并在他的要求下,将穆斯林兄弟会等人给直接逮捕。

这一行为,算是与穆斯林兄弟会彻底决裂,但他甘愿去做。

没办法,这是战争,纳赛尔必须拿出自己的抉择。

除了逮捕穆斯林兄弟会,纳赛尔还吩咐民兵们,将臼炮对准东侧墙体,对墙体进行轰击。

臼炮的每一发都需要时间填装和准备,可即使如此,仍旧对阿里宫造成极大的威胁。

几炮下去,立马轰出一个三人宽的缺口。

在纳赛尔的一声令下,民兵发起冲锋。

因为有纳赛尔的民兵支持,意军这边的压力顿时少了许多,其跃进速度也快上不少。

眼见意军和民兵已经进入阿里宫五十米范围,英军一声令下,当即引爆布置在外围的炸药。

伴随着轰隆的巨响,最前排的意军和民兵都被炸得粉碎。

如此凶狠的英军,着实是出乎了隆美尔的预料,可当他回忆起一战时的英军,心里的惊讶又平缓了下来。

一战时的英军,那可是敢冒着枪林弹雨,朝着一公里开外的机枪堑壕发起冲锋。

即使德国战役期间,英军的表现不甚理想,但也绝对不是弱者。

隆美尔收拾好自己的心情,他只恨这里没有坦克。

以步兵对一座坚固堡垒发起进攻,那必然得付出惨痛代价。

目前,大部分伤亡都是民兵那里来的,可意军也不在少数。

除了第一排的炸药被引爆,在二十米开外还有地雷。

一些意军踩中地雷,碎了后还殃及到身边的战友。

意军和埃及民兵这里很不好受,但英军也同样不好受。

二楼的好几个机枪小组,直接被隆美尔部署的高射炮给打碎了。

不仅仅是人碎了,机枪也碎了,这让他们的火力严重受损。

然后,就是分成两路防守的英军,也一样受到压制。

跟意军打的是一个csgo,而跟那群冲到面前的民兵,打的是一个战地,各种近身搏斗,刺刀捅屁股层出不穷。

如此惨烈的战斗,就发生在这栋阿里宫之中。

华丽的宫殿内部,染满了鲜血和黑烟,硝烟与血腥味融为一体,弥漫在空气之中。

民兵的大规模涌入,很快就演变成不可收拾的地步。

英军指挥官坚持状况,心知已经没有任何取胜的机会,便对着意军那边的士兵举起双手,大声喊道。

“投降,我们投降!”

黑旗军士兵面面相觑,但还是接受了投降,至于一些还未来得及投降的英军士兵,有些是被民兵给打成猪头,有些则被活活打死。

埃及人民对这些英国人,可谓是恨之入骨。

若非黑旗军及时介入,恐怕都要把还未被打死的英军士兵,直接生吃活剥。

至于那位法鲁克国王,在攻城战开始时,就被英军给强行塞入卡车,送回去后方。

接下来,就只剩下苏伊士运河了。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万里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