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万里文学>历史军事>红色玛利亚> 800.论贪污,我印度国大党有一百种方法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800.论贪污,我印度国大党有一百种方法(1 / 2)

属于印度国大党的征兵,开始了。

大量的青壮年都被他们给纳入其中,只要你四肢健全,能够拿得起枪,那就可以了。

至于军饷什么的,那是没有的。

他们唯一能提供的,就是那勉强温饱的饭食。

然而,就是这么低的要求,依旧有很多人蜂拥而来,他们为的,就是那一口饭,仅此而已。

短短的一个下午时间,孟买地区就征了五千多名低种姓极困平民。

这些平民没有身份证明,也没有任何个人财产。

有些平民只有一件破烂的衣服,有些比较富有的,则是多了一双很不称脚的鞋子。

他们的皮肤都是黝黑黝黑的,不是非洲中部人种,但肤色上面却跟他们相差不大。

这些低种姓百姓来自不同的宗教、民族、地区。

在以往,他们会因为宗教或者一些自然资源问题,发生激烈的冲突。

但是在这里,他们都一样,都是被用来当做炮灰的低种姓兵种。

给他们发配的武器也同样拉胯,孟买地区还算好,最起码能够一人一支枪,在非孟买地区,则是几个人共用一把枪。

兵员素质肯定是差,但人数管够,而且便宜得很,比当年带英招募印度士兵还要便宜十倍。

最起码,带英还是会给这些印度士兵一定的军饷,还会给他们配满子弹。

但在这里,他们没军饷,他们的子弹也十分紧缺。

当然,子弹紧缺这个问题,与印度的军工落后有着密切关系。

为了解决子弹问题,尼赫鲁调用了国大党的党费资金,准备购买合适的机床设备。

英国殖民政府是最先知道此事,蒙巴顿为了赚钱,直接带着自己的老婆去找尼赫鲁。

他无视掉自己老婆送来的绿帽,转而向尼赫鲁提议道。

“我们英国拥有这个世界上最先进的军工设备,你们需要的话,我们可以下午就可以给你搬过来。”

蒙巴顿是满怀自信的来找尼赫鲁。

然而,终究是付错了。

尼赫鲁的心压根就不在英国这边,又或者说,即使他想买英国的设备,甘地也不会答应。

所以,尼赫鲁直接就拒绝了,以‘家境贫寒’为理由,推得一干二净。

他们确实要和英国暂时妥协,首先对付苏联和印度左翼力量。

可是妥协并不代表可以直接合作,甘地是绝不会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

就这样,蒙巴顿满怀希望而来,最终带着失望而归,唯一留在尼赫鲁家里的,就只有他的老婆。

单从利益和效率去看,找英国确实是最好的选择,但也并非只有英国一家。

因为,就在英国过来之前,另外一个军火商找到了尼赫鲁,这个军火商背后有一个靠山。

美利坚合众国。

当美国人找到尼赫鲁时,尼赫鲁当即答应了。

一开始,帕特尔还有些担心,他认为美国人跟英国人都是一丘之貉。

尼赫鲁对此分析并没有任何异议,毕竟美国人以前就是英国人,即使现在的美国人种里面,都是以移民为主,没有所谓的民族。

但是,论野心,美国那可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可是在与美国人交涉时,尼赫鲁却没有表现出过多的担忧。

他对帕特尔解释道。

“美国人的野心确实很大,若无意外,美国人也想将英国的殖民体系给拉下来。”

“毫无疑问,美国也是一个殖民主义国家,毕竟他们自己就有殖民地。”

“但是,美国的殖民主义更多是体现在经济上面,他们与我们的合作,是为了我们印度的市场。”

“反观英国,他们是想要我们的一切,无论是资源亦或是我们的命。”

“所以我们可以反英,但也可以联美。”

帕特尔了然了,但还是有些疑问。

“美国距离我们这里远,他们的设备运过来还来得及吗?”

对此,尼赫鲁笑了。

“放心我的朋友们,美国人早有准备,他们在震旦那边就有着自己的军事基地,只要他们需要,完全能在两天时间内运送过来。”

这一次,帕特尔再也没有疑问了。

随着订单的落下,美国政府立即积极起来。

罗斯福更是对这件事大赞特赞。

“美国是印度最亲密的朋友,美国人民无不希望印度内部的稳定与秩序。”

“身为民主国家最大的兵工厂,我们将会给印度带来最民主的武器,最民主的子弹。”

“一切,都为了印度的民主与人权。”

这番话说得光丽堂皇的,就连国会都相信了。

美国媒体对此评价道。

“美国是全世界的灯塔,是民主社会的标杆,我们会为了每一个民主国家而斗争,这一切,都是为了全世界的人类。”

在媒体的不断造势之下,美国开始出售军火。

除了军火之外,还有部分军工设备。

但是,美国军火商这边所提供的军工设备有些特别。

按照军火商的描述就是:“那是拥有历史厚重感的设备。”

事实上,就是已经被淘汰的玩意。

可即使是被淘汰的玩意,放在印度这边,依旧是一等一的先进。

只不过,这些设备都不便宜,更重要的是,买了设备,他们并不会使用。

对于这一点,美国自然是有自己的想法。

他们是这个世界上最霸道且又是最阴险的商人。

当尼赫鲁决定与他们进行购买时,那就是掉进美国设下的坑里面。

美国人,从不会做亏本生意,这一次也同样如此。

他们将工业设备和工人技术员工进行分开。

他们想生产,就需要有懂得技术的工人,但印度最缺的就是这些工人。

如何是好呢?

罗斯福直接在写给尼赫鲁的信中,如此建议道。

“我们的工人,可以到印度这边进行授课,或者工作。”

“这样一来,我们就能尽快地让印度工人熟悉技术。”

罗斯福这算盘声音,远在大洋彼岸的玛利亚都能听见了。

这是很明显的‘商业陷阱’。

但是,即使是尼赫鲁等人察觉到,他们也不会太过在意。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万里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