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万里文学>历史军事>红色玛利亚> 773.印度的思想解放,势在必行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773.印度的思想解放,势在必行(1 / 3)

印度,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如今却跟邻居震旦一样,陷入了无穷无尽的困苦当中。

无数人都对印度这个地区产生过怀疑,这个一个贫穷落后的地方,真的诞生过伟大的文明吗?

要知道,即使是英国的殖民地埃及,依旧有着象征性意义的金字塔。

就连震旦,在其国力上,也依旧是亚洲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但印度就不一样了,因为印度太散了。

这个‘散’字,并非形容词,而是真正意义上的散。

它就像是拼多多一样的散乱。

在民族上面,印度斯坦族占据着印度总人口的百分之四十五,主要分布在印度北方邦、中央邦、哈利亚纳邦、比哈尔邦和拉贾斯坦邦等地

然后就是泰卢固族、孟加拉族、马拉地族、古吉拉特族、加拿达族等民族,这些民族或多或少都占据着百分之五到百分之七的人口。

这些少数民族加起来有一百多个,比震旦还要多少很多。

如果,占据着百分之四十五人口的印度斯坦族,能够拥有一个稳定的政权,又或者说,其人口比例从百分之四十五升为百分之九十。

那么,印度这个地区的民族主导权,必然会得到统一。

但问题是,印度斯坦族压根就无法达到碾压性的人口优势。

这百分之四十五看似很多,但事实上在并不能掌控完全的话语权,民族冲突时有发生。

然后是宗教信仰上面。

印度的内存在着七个主要宗教,分别是耆那教、佛教、印度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琐罗亚斯德教及锡克教。

在这其中耆那教、佛教、印度教、锡克教均为印度本土宗教,而基督教、伊斯兰教和琐罗亚斯德教则是外来宗教。

这样一来,又使得内部的宗教矛盾每日剧增,最后演变成双方的宗教冲突,流血事件每日都在发生。

反观邻居震旦,即使也存在着不少宗教,但是在震旦民间中,习俗文化的影响更大,宗教反而成了衬托。

完全迎合了那句‘震旦不养闲神’的话。

再然后就是语言方面,根据英国殖民者的统计,印度内有1652种语言。

当然,邻居震旦这边也同样有一百多种语言,但主题语言还是以汉语为主,即使有方言口音,也依旧脱离不了汉语这个大环境。

反观印度就不一样了。

从东印度公司时代开始,英语便成为了印度的重要语言之一。

然而,印度的本土语言却从未有过统一。

例如北印度语言主要包括印地语和乌尔都语为主,印度语言主要有泰米尔语、泰卢固语等语言,印度东北地区语言主要包括那加语和米佐语等语言。

如此繁琐的语言,使得双方在交流方面极其不方便。

试想一下,大家都是印度人,可是在交流时,却因为语言问题而听不懂对方在说些什么。

尽管震旦这边,也曾经存在过‘南北语言差异’,但在千年的传承下去,还是达到‘不能言传,但能意会’的意思。

但这些事情都可以通过内部处理,然后等一个印度秦始皇,进行一次暴力运动来实现统一。

然而,印度没这个机会了,因为英国人来了。

如果说,上述的内容,是印度内部复杂的体现。

那么,造成印度持续混乱的罪魁祸首,那便是大缺大德的英国了。

最典型的印度东北七邦痴心妄想说法。

印度东北各邦的祖先最早就是从黄河上游迁移过去的,之后又有不少从震旦西南少数民族和缅甸北部民族迁了过去。

在语言上,是属于藏缅语系,人种属于蒙古人种。

后来,这些地方都成为了缅甸的附属国。

然而随着英国人的到来。

英缅战争后,东北各邦被割让给了英国,英国人为了方便管理又将它们并入了印度。

所以,即使现在印度名义上的政府,宣称印度东北各邦都是印度的一份子,但他们却不认为自己是印度的一份子。

因此,从东印度公司时代灭亡后,他们就要求英国人,把他们跟印度分开。

印度东北的某些邦,甚至宣称,他们是归属于震旦,而不是印度。

不单是将外来领土强行并入印度,英国甚至将其他的宗教文化也一同带进来印度。

于是乎,本来就够混乱的印度,在也英国人的艰辛耕耘之下,变得更加混乱。

如此一来,便使得印度不是一个国家,而是一个地区名。

当然,身为高种姓的婆罗门和刹帝利并不会在意这些,因为他们本身就是受益者。

印度也并非没尝试过驱赶英国人,发生在1857年的印度民族大起义,就是一个十分典型的例子。

印度人将其称之为‘民族独立战争’。

尽管印度人算是勉强胜利了,东印度公司也因此而被英国政府给取代。

然而,到头来也只不过是换了一个主人而已。

在英国人的缺德统治下,印度内的人民生活过得是一日不如一日。

英布战争期间,就有大量的印度人被强行征用。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也同样出现大量的印度人被强征而去。

两次大规模战役,让无数印度人战死在异国他乡,这使得印度内的抗英情绪越来越激烈。

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从英国留学的辛格,回来了。

然而,他的回来并没有立即投入到家族安排的工作。

与之相反的是,他竟然成为了一个‘叛逆青年’。

但一开始的时候,并没有人太过在意。

他们只是认为,辛格在英国伦敦那边待久了,不太习惯印度这里的生活。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确实不适应自己现在的生活了。

又或者说,他的生活节奏已经发生了改变。

在伦敦留学期间,他跟那位亚洲同学成为了最亲密的朋友。

他们二人都因为出色的成绩,获得了可以转国籍的机会。

然而,他们二人都拒绝了。

在现在,也就是1930年的时候,他最友好的亚洲朋友毕业了,并在短暂的告别后,回去了震旦。

而他,也同样回去了自己的祖国印度。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万里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