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万里文学>历史军事>红色玛利亚> 625.约瑟夫含泪剥削资本家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625.约瑟夫含泪剥削资本家(1 / 2)

《登上月球》这部电影即将上映了。

由于是第一部电影,电影门票被打了个八折,而且学生还是八折后再半价。

一开始,苏联人民对于这部电影的热情,还算高涨,但并没有到达一种全民狂热的程度。

可是,随着玛利亚的第二次宣传标语说出来时,立即引发了全国人民的狂热热潮。

特别是年轻人,他们对玛利亚所描述的恒星、行星、星云、元素、过去的光锥与现在的光锥都充满了幻想。

人类,本身就是一种善于思考,善于幻想的种族。

尽管人类之间经常会因为一些利益而发生冲突,甚至会因为战争而被某些过于偏执的知识分子认为,人类就是残暴的。

但是,他们却忽略了一件事实。

那就是,人类的本质是生存,在地球内生存,在地球外生存。

生存是文明的第一需要,人类会为此而谨慎小心,也会为此而激动亢奋。

太过于执着于脚底下的这片土地,然后互相之间为了那几寸土地或者资源而争得头破血流,实在是格局小了。

反而是头顶上的那片星空,那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广袤无垠。

所以,每当人类重新抬起头时,他们那颗躁动不安的心,都会在星河内平静下来。

这一刻,苏联内的年轻人都陷入了一种微妙的状态。

他们开始对未来产生了期待,对那遥不可及的星辰充满了憧憬。

即使他们不可能一直活着,不一定能在有生之年内看到人类飞上太空,登上月球。

但他们依旧期待着那么一天。

就如同玛利亚所说的标语一样。

“我们的故事,就是宇宙的故事,我们的孩子,就是恒星的孩子。”

那是一句撼动人心的话语,完全异于宗教的科学浪漫主义。

人类再也不是上帝所创造的东西,而是宇宙的儿子,是更为宏大更为神秘且复杂的存在。

如若少一个元素,人类便不再是人类,甚至都不一定能孕育出有智慧的生命。

所以,玛利亚的第二次宣传标语,直接打碎了宗教的‘上帝论’。

试问一个人,你想成为上帝随意拿捏且一旦不开心就放洪水灭杀的宠物人类,亦或是想成为宇宙之子或者恒星之子?

只要稍微有点学识的人,都会选择后者。

因为那种宏伟壮丽,其美丽更胜所谓的上帝一筹。

身为《登上月球》的科学顾问赫尔曼,便在实验基地与专业仪器建造或搬运过来期间,利用空余时间写了一句话。

这句话,正是为了衬托玛利亚的第二次宣传标语。

“当宇宙中稀薄的气体和尘埃,因为缘分而聚集在一起,又在引力的作用下开始孕育恒星,便会形成一片壮丽的星云。”

“壮丽的星云,就如同锈迹斑斑的山脉和峡谷,在星空之下衍生蔓延,年轻炽热的巨型恒星不断向外辐射,沿着山脊刮起了恒星热风。”

“星云中的热电离子气体和尘埃在风浪中持续升腾。”

“最终,在达到最高的山脊之下,一颗颗幼年的恒星如钻石般显现。”

“那就是我们的诞生,是唯物主义者的诞生。”

唯物主义者的浪漫,科学家们的浪漫,在这一刻显露无疑,甚至还辐射到世界各地。

一时间,几乎全世界的人都知道,苏联那里将会上映一部名叫《登上月球》的电影。

这部充满了科学与幻想电影,是存在着极其硬核的科学理论。

为了让这部电影更加出色,玛利亚所邀请的人,并不只有赫尔曼,就连一些从欧美到来的科学家也被她纳入其中。

而且,身为未来二十一世纪的人,玛利亚对‘登陆月球’是有着更加实质性的体验。

因此,玛利亚是总编辑的身份,加入到这部电影的制作当中。

她开始描写剧本,描写月球那壮丽的荒凉。

同时,也开始描写星空,描写钻石般的星辰海洋。

她以绝佳的文笔,将俄国人特有的浪漫主义发挥得淋漓尽致。

然而,这里面的浪漫却非沙文主义的浪漫,而是更加远视,更加唯物的浪漫。

充满了科学特有的浪漫,立即引起其他国家的科学家注意。

有些科学家甚至偷偷摸摸地订好船票,打算瞒着自己的国家,在电影准备上映之际,往苏联而去。

当然,玛利亚还特意向科学家们发出了邀请。

如普朗克、爱因斯坦、薛定谔和波恩等等。

除了科学家之外,玛利亚还向一位演员发出了邀请,他就是卓别林。

但也有一些没收到邀请,却通过自己的各种手段,买到了《登上月球》的电影票。

他们是hsue-shentsien,冯·布劳恩、冯·卡门等人,因为这部电影的火箭情节,牢牢吸引住他们的心。

尽管这部电影还没有正式上映,玛利亚的预算也仅仅是辐射到全国上下,最大也只是到达社会主义阵营。

却不料,去辐射范围,已经扩大到全球各地。

借着这个全民热潮,身为第二次五年计划的主导者,约瑟夫立即去干了三件事。

第一件事,约瑟夫代表着苏联,对外发出宣言。

他宣称道。

“苏联是一个力求走向科学,仰望星空的联邦国家,我们所求的,是人类的解放,科学的发展,星辰的扬帆。”

第二件事,约瑟夫在正逐渐展开的义务教育中,加大了对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科学的投入。

并且他十分聪明地利用玛利亚的第二次宣传标语,将其录入教科书中,广大吸纳年轻人对自然科学的投入。

教科书上的投入,让原本就热情高涨的年轻人,更上一层。

而第三件事,则是对仪器的购买。

大萧条所带来的,不仅仅是百姓们的财富消失,就连他们的国家和企业也同样开始没钱。

反观苏联这边。

由于苏联并不在欧美国家的经济体系之内,但又因为有默克尔公司和伏尔加分公司给他们赚外汇,手上确实掌握着不少美元。

而且苏联的黄金储备并不少,再加上现在的苏联经济政策,是要求将黄金上缴,不得私自私藏黄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万里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