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万里文学>历史军事>红色玛利亚> 624.远视主义者,玛利亚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624.远视主义者,玛利亚(1 / 3)

从火箭战略威慑开始,约瑟夫就已经心动了。

可随着玛利亚谈到对技术与科技的发展时,约瑟夫就已经不是单纯的心动那么简单。

他认为,这是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

如若能成,苏联就不再是科学技术落后的国家。

而提出这些如此有远见内容的玛利亚,几乎成为约瑟夫心中的远视主义者。

原本看着玛利亚的眼神,也在这一刻,变了几轮。

从原来的了然,到后来的惊讶,直至现在的迷茫。

约瑟夫开始发现,他有些看不懂眼前这个小妮子了。

她就像是从天而降那般,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帮助。

无论是一开始的潜伏与革命,到现在的内政与外交,玛利亚都像是命定之人似的。

而刚才的那番话,更是震撼着自己的灵魂。

上去太空……

他也忍不住抬起头来,看向天空。

此时,已经是夜色之际,呈现在头顶上的是一片璀璨的星河。

约瑟夫那颗躁动的心,在这一刻仿佛被抚平了似的,变得十分安静,安宁。

上去太空,他从未想过。

不是不敢想,而是没有这个概念。

就像是,让一位古代人幻想出自己坐在列车上的样子。

此时此刻的他也跟这位古人一样,茫然而不知所措。

一想到‘上去太空’,原本平静且安静的心,又一次躁动了起来。

他开始发现,自己无论怎么去想象都无法思考出,人类是怎么做,才可以上去太空。

然后,又要怎么上去月球,上去火星,再探索星河,探索太阳系,探索宇宙。

无法想象。

约瑟夫无论如何都无法想象这样的事情。

心里,仿佛被一个无形的大石压住,嘴巴不停地颤抖,脑子一片空白。

他开始慌了。

可当他重新看向玛利亚时,却看见她嘴角上的自信笑容。

仅仅一瞬间,他便恢复了冷静。

像是有某种神奇的魔力一样。

“玛利亚,你真的认为,我们人类可以上去太空?要知道我们人类的飞机,飞上天空的时间才没多久,这是否……”

话语,咽住了。

约瑟夫不敢再说下去,又说者说他不敢把这个美好的幻想给打破。

因为这实在是太遥远,太超远视了。

像是童话一样。

“当然可以!”

斩钉截铁,玛利亚很认真地做出回答。

不存在任何犹豫,甚至连半点迷茫都没有。

就像是,她了解未来,她见到过未来。

“终有一天可能能上去太空,而我也想要成为这样的宇航员,就像是小时候的梦想。”

小时候的梦想……

约瑟夫愣住了。

莫非沙俄里面也有如此超前目光的人物,从而影响到玛利亚?

这个想法让约瑟夫不禁有些感慨。

最终,约瑟夫还是被说服了。

说服他的不仅有玛利亚对火箭所带来的好处分析,还有更多是她的那份远视。

很早之前,约瑟夫就听说过一种人。

他们拥有十分特别的意识形态。

这份意识形态,与gc主义十分接近相似,但同时这份意识形态更加的理智化,理智到仿佛成了一台高精密的机器一样。

他们所表达出来的并不只有宇宙的星辰大海,还有社会自动化、心理学革命等等的内容。

对他们而言,科学技术的水平就是生产力的水平,科学技术就是经济基础。

他们的社会中,只有三种人会成为中坚力量。

科学家、科研人员和实验体。

而且远视主义者除了支持天马行空的技术发展之外,还支持以自然科学的方式去研究心理学,社会科学。

但也正因为远视主义者的过分理智,导致他们的道德和伦理与现在的人有着巨大差异。

再者,远视主义者无法解决当前的社会发展问题与阶级问题,这就使得远视主义者仅仅是一种小到可以忽略不计的人群。

其规模之小,已经让约瑟夫差不多都遗忘掉了。

没想到的是,这一天的他,产生了一种错觉。

玛利亚会不会也是远视主义者之一。

可如果真的是远视主义者,那么她所做的一切又似乎没那么超现实,无论是农业的村镇企业政策,亦或是土地改革,都是基于现实去进行。

可如果她不是远视主义者,那么她又为何会如此重视火箭,并且还发散思维,联想到更加遥远的未来。

捂着额头,约瑟夫终究是看不穿了。

虽说心中的疑问越来越重,但约瑟夫还是强行让自己冷静下来。

他连忙开启第四项核心且加了高高高度机密的火箭研发任务。

这项任务对外宣称是‘爱与和平的拖拉机项目’,但真正内容却无人得知。

唯一知晓的只有那极少个别的高级领导人,而负责参与这项研发的人,都会暂时性被抹去所有信息。

很快,第二个五年计划便如火如荼地开始了。

相对于前三项任务,第四项最隐蔽的任务却给约瑟夫带来了一些意外惊喜。

玛利亚对火箭的热情和期待是真实的,但她以自己远视的目光,所看到的是很遥远的未来。

反观现在,呈现在约瑟夫面前的是,是一个现实的收益。

那就是科学人才的吸引力。

虽说这项任务会被定义为最高机密,但至少稍微调查一下就能知道,苏联在研发火箭。

因为在第二个五年计划开启之后,赫尔曼·奥博特就已经消失了,仿佛人间蒸发一样。

而赫尔曼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就是关于燃料燃烧的各种方程式,和那本被看作不切实际的《飞往星际空间的火箭》论文。

他的突然消失,自然会被科学界内的人脑补推测。

而率先反应过来的,是两个不同年龄的人。

已经步入中年的冯·卡门,是在到达美国之后才知道此事,而他的第一反应,正是赫尔曼的那一系列燃料公式。

至于第二个人,正是在柏林工业大学的冯布劳恩,相对于冯·卡门对燃料的重视,冯布劳恩则是认定了一件事实。“苏联人,在研发火箭。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万里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