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万里文学>其他小说>大明:寒门辅臣> 第二百九十四章 马皇后的智慧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二百九十四章 马皇后的智慧(1 / 2)

中都的真相,被掩盖了。

九万匠人,七万军士,四十余万民夫的生死,被无视了。

凤阳的百姓,在濒死的边缘喘息,如老迈将死的牛,看着疮痍的土地,哀鸣着最后的日子。

朱标深入到了匠人之中,深入到了军士之中,深入到了民夫之中,还有那些行将就木的百姓之中,看到了不曾流血却满脸苍白的人,看到了枯瘦的胳膊举着锤,看到了奴役的军士如牛马佝着背,看到了一贫如洗,浑似乞丐的老农。

中都营造,是一场灾难。

朱元璋翻看着奏本,脸色越发变得凝重起来。

一幕幕惨烈的景象,让朱元璋触目惊心。

朱标正色道:“父皇,中都所需石料、木材有些过于巨大,动辄需二百人运输,因营造过于追求精致,到处都需要雕琢。一石雕刻需匠人数十日之功,稍有不慎损毁,说不得还会搭进去性命。九万匠人,温饱者不到两成。”

“儿臣听闻,去年腊月寒冬之中,大部匠人并没有得到休养,而是依旧日以继夜雕琢劳作,双手满是裂纹,强迫赶工,还有人因饥寒交迫,病患而死,连尸体都草草丢在城外……”

朱元璋目光微冷,猛地将奏本合了起来,起身道:“岂有此理!”

朱标撩衣摆,跪了下来。

马皇后拿出手帕,擦着朱元璋衣襟上的茶渍:“标儿未来可是要接你的班,若他文弱无主见,那日后你可放心把这江山交到他手中??文臣武将之中难免会有善言辞,趋炎附势,蛊惑人心的,若标儿不能坚持己见,他日岂不是会出权臣乱国?”

朱元璋着实气坏了,抓起茶碗便摔在地上。

朱标皱眉。

朱元璋闷不作声,坐在凳子上,指了指桌子上的奏本:“你看看,太子竟敢说起朕的不是!”

再说那淮河之险,既比不上黄河,更比不上长江,依托哪一个不比淮河强?

这是马皇后的智慧,她并没有抓着中都问题喋喋不休,站在朱标一边指责或试图说服朱元璋暂缓营造中都,而只是说父子关系,说朱标的成长与主见,化解父子之间的矛盾。

朱标忧愁不已:“身为太子,若孤都不敢直言进谏,那满朝文武之中,谁还敢说话?”

朱标返回东宫,气也有些不顺。

朱元璋看向朱标,脸色不悦。

朱元璋愤怒了,伸手指着朱标:“你给朕出去,出去!”

太子妃常氏看着不快的朱标,叹息道:“迁都的事是陛下亲自拍板的,当年为了这个决策,没少发脾气,诚意伯都因此而受到牵连……”

朱标清楚父亲对自己的关怀,他只是不善表达。

朱标站在凤阳的时候,不止一次地想,难道自己日后要待在这里?站在高处看去,不是穷困无依的百姓,就是流民成风的乞丐?

朱元璋接过茶碗,凝重地点了点头:“咱想着明年四月,父母和大哥三十年忌日时前往。既然标儿说凤阳出了如此多事,怨声载道这种话都说了出来,咱不能坐视不管,那就今年四月去凤阳吧,大不了明年再去一趟。”

朱元璋有些恼怒。

若不是亲耳所闻,亲眼所见,朱标如何都想不到,凤阳的百姓甚至都不想沾皇室的边!

马皇后微微摇头:“陛下去哪里,臣妾都会跟到哪里。妥与不妥,还需以国事权衡。”

“低头?”

朱元璋被说服了。

若是如此,还不如选择在西安,至少那里有关中平原,甚至还不如选择开封,那里至少没有过于频繁的旱涝。

没错,凤阳是可以通过运输来解决粮食问题,可问题是,一旦迁都,凤阳人口将会在未来十余年达到八十万乃至百万之巨!

如此庞大的人口,自给做不到一成,近乎完全依赖从江南运输粮食,那这样的迁都有何意义?

朱元璋沉思良久,不甘心耗费巨大的中都计划成为一个笑话。

朱元璋厉声呵斥,气息有些紊乱:“怎么,出去一趟翅膀还硬了?中都之事,乃是国本之事,岂是你一张口便可暂缓的!”

没错,朱标作为自己的长子,还是太子,做事必须有主见,且需要有坚持主见的勇气。

朱元璋有些头疼:“你也认为,迁至凤阳不妥?”

自洪武二年下令营造中都,至今已进入

“住口!”

国都的选择,考虑帝国基业,外敌之下的存亡与延续,考虑无外敌之下百姓的生活与生死!

可中都,这两点都没有考虑在内。

“好事?”

“中都营造已接近完工,你说的这些问题,朕会派人核查。中都营造,不能停!”

作为枕边人,马皇后深知朱元璋对汉高祖刘邦有着诸多推崇与效仿。

不说粮食问题,就是地理位置,中都看似取了中间,南依金陵,北望北平,但实际上,却是尴尬的南面挨不着,北面够不着。

都说凤阳是龙起之地,有龙气,可这只是官员,只是皇室说的,问问凤阳的百姓,哪个会以凤阳出了个皇帝而自豪?

没有!

马皇后听闻消息,匆匆走进来,看着倒地的椅凳,遍地狼藉,连忙上前:“好端端的,缘何发如此大的火气?”

“我为太子,当为国本之事直言陈见!”

朱元璋眉头紧锁。

马皇后欣慰不已:“大明以孝立国,陛下此行深得人心。”

这样的地方,即便是建成,也无法成为大明的国都。

朱标顶撞了回去。

朱元璋呵呵笑了笑,目光冷厉:“就怕有些人知道之后,会睡不着觉啊。此番出金陵,咱微服而行。那顾正臣不是说过,从百姓中来,要到百姓中去。咱就是老百姓出身,自然要去老百姓里看看。若真有人祸害百姓,朕可轻饶不得!”

这不是一次进言,谏言,而是一次儿子成长的证明。

马皇后见朱元璋拿定主意,转而说:“看来那顾正臣打劫富户的想法,今日是无法与太子商议了。”

马皇后拿起奏本,扫了几眼,看着余怒未消的朱元璋,安抚道:“重八,这是好事啊。”

朱标挺直腰杆,肃然道:“父皇,儿臣所见还不够实情,还需派谁去核查?数万匠人与军士怨声载道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万里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