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万里文学>其他小说>红五军团传奇> 一、我们要抗日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一、我们要抗日(1 / 3)

一九三一年九月下旬,江西宁都通往广昌的崎岖山道上,行进着一支国民党军队,他们是第二十六路军第二十五师七十三旅。

几天前传来“九·一八”事变的消息,日军将南满铁路柳条沟地区的一段桥梁炸毁,却反诬是中国军队畜意“破坏”。当晚,日本关东军炮轰东北军驻地北大营。由于蒋介石严令不得抵抗,几十万东北军不战而退,结果仅仅不到五天,日军即占领了吉、辽两省。东北的沦陷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无比义愤,很快在全国各地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民族抗日救国运动。而此时的二十六路军正驻扎在江西省宁都县“剿共”。

这支部队不是蒋介石的嫡系,它是由原冯玉祥的西北军一部编成的。

早在一九二六年北伐战争开始,冯玉祥率部在五原誓师,参加北伐。那时正值国、共合作时期,为了把这支部队改造成真正的革命军队,中国共产党曾派刘伯坚、陈延年、宣侠父、邓小平、方仲如、刘志丹等人,率数百名同志到该部工作,刘伯坚曾任该部总政治部部长。在共产党的帮助下,冯率部队一路所向披靡,驻地横跨西北,该军也迅速发展到四十多万人。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公然发动了反革命事变,无数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惨遭杀害。同年6月19日,冯玉祥在徐州与蒋介石等人会晤,同意清共,背叛孙中山的三大政策,使形势急转而下,加速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彻底破裂和大革命的全面失败,冯会后即开始将自己部队里的共产党员“礼送出境”。

1930年,因受到蒋介石的排斥,冯玉祥与阎锡山联名反蒋,蒋与冯、阎之间的中原大战爆发,后冯兵败下野,余部被蒋介石收编,第二十六路军便是其中之一,计有原西北军第十二师(师长高树勋),第十三师(师长董振堂),第十四师(师长季振同),第十五师(师长李松昆),外加两个骑兵旅共计五万六千余人。蒋对这支部队给出的收编条件非常苛刻,全军仅编为2个步兵师(每师辖3个旅),一个骑兵师(辖2个旅)。

1931年初,蒋介石出于清除异己、调虎离山的险恶用心,命令该军由北方开到南方的江西参与“剿共”。同时严令该军不许带上重迫击炮团、野榴炮团和骑兵师。因此,南下的只有两师步兵共两万七千余人。日军侵占东北时该军驻扎在宁都,广大爱国官兵根本不愿打内战,纷纷上书请愿,积极要求北上抗日,保家卫国。时任二十六路军总指挥的孙连仲见众怨难违,加之他也不想再待在这南方异地与共产党领导的红军拼实力。便以二十六路军全体将领的名义通电蒋介石,要求回北方,打日本,保家园。同时,令该军七十三旅做为全军的先头部队,立即拔营北上。

九月的南方,仍是烈日炎炎,队伍所过之处,尘土漫天飞扬。突然前方枪声大作,官兵们迅速散开,在山道两旁隐蔽起来。不久,一支马队从后方疾驰而来,为首一位身材高大的军官就是七十三旅旅长——董振堂。

先锋营营长急匆匆跑过来报告:“是驻守广昌的朱绍良部队向我们开枪警戒,并且传话过来:没有蒋委员长的命令,二十六路军不得擅自撤离防区,否则后果自负!”

“去!跟他们讲明,我们走,没别的目的,是去北方抗日的!只要是有血性的中国军人,都应该拿起武器去打鬼子!而不是将枪口对准自己的同胞,希望他们不要从中阻拦。”

说完,董振堂翻身下马,径自来到一处高坡,用望远镜仔细观察这里的地势,随后从脚下抓起一把土,任土在指缝间自由洒落,神情凝重的问身旁随从参谋们:“知道三合土为什么坚固吗?”众人觉得新鲜,都没回答上来。他说道:“三合土的坚固,是因为白灰、沙子、黄土合在了一起,这中间缺一不可。唉!我们中国为什么总挨打,被侵略?就是因为中国内部不团结,打内战……”

一席话说的大家连连点头,稍后董手指前方说道:“朱绍良是我们在中原大战时期的老对手,也是我在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的学长,这家伙挺会选地形啊。你们看,这一带群山环绕,要过广昌还非得走这条道。再看看他们的阵地,就在前面的山隘口上,只要有一营人,粮弹充足,守个十天半个月不成问题!”

“不过,地势再好也有他的弱点,只是多花点时间而已,你们看!”董振堂双手向两侧一指,继续说道:“我派两支精干小分队,从隘口两侧迂回到他的侧后,给他一个突袭,再加上我正面仰攻部队的配合,拿下这个隘口不是没有可能。”

不一会儿,黄营长赶回来报告:“旅长!他们还是那句话,要我们回去!咋办?朱绍良凭什么阻拦我们!看来不给他一点厉害尝尝,他是不会放行的。旅长,下令打吧,揍这狗日的,闯过去!”

“岂有此理!”董振堂剑眉一皱,怒火中烧,打还是不打?眼下部队已经出发,犹如箭已在弦——不得不发,不打如何过得去?部队过不去士气将会大大受挫;打嘛,又如何打?是打完再请示还是先请示后打?双方只要较真动了手,后果将一发不可收拾。朱绍良是蒋介石的嫡系,在广昌就有上万部队,冲得过眼前的胡嘴岭,冲得过广昌?蒋介石在这漫长的数千公里道路上随时也能纠集重兵,给这支苦难的军队以致命一击。凭现在二十六路军这二万人马,恐怕永远也到不了北方的抗日战场。

怎么办?董振堂焦灼地犹豫着。这时,传令兵送来总指挥孙连仲的电报,上面写着:“勿生争端,速回宁都”。董振堂气的将手里的电文撕了个粉碎,痛苦地喊道:“撤!”

就这样,二十六路军浩浩荡荡地开出来,又趁着夜色灰溜溜地回到了驻地—宁都城。

第二天上午,位于城东一座二层小洋楼的二十六路军总指挥部院内,聚集着全军三十多名译电员、报务

没有了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万里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