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万里文学>武侠修真>我在现代留过学> 第五百八十六章 战争中的各方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五百八十六章 战争中的各方(2 / 3)

血脉。他完全可以在这青唐城高枕无忧,坐看中原和党项争斗。然后就可以坐地起价,学他的养父董毡,两边拿好处。那边给的价钱高,就帮那边。乔氏却还是忧心忡忡,但看着阿里骨自信满满的模样,还是低下头去,决定相信这个男人,她的养子和如今的丈夫。……兴庆府。从南蛮提前回国的副使田怀荣,在两个卫兵的带领下,进入了太后的寝宫。“臣恭祝太后、兀卒万福无恙。”“田卿回来了。”珠帘后的年轻太后,柔声说道:“坐吧。”田怀荣小心翼翼的坐下来。“南蛮怎么说?”太后在珠帘后问道。“南蛮,只应允了可在边境新增三个榷市的请求。”田怀荣低下头去,小声的回答。年轻的梁太后的脸色,顿时变了。三个榷场,够做什么?去年和今年的大旱,已经让大白高国的农业生产,受到重创!加上仁多家的叛乱,导致了大量牧奴、农奴逃散、死亡。就连兴庆府,如今也出现饥荒。而南蛮,却只答应新增三个榷市?!这是逼着大白高国开战啊!梁太后吁出一口气勉强按捺住内心的愤怒,问道:“那南蛮可答允了,遣还我国逃人的要求?”田怀荣摇头:“臣在汴京,遇到的每一个南朝官员,都说:百姓因慕王化归义中国,何错之有?况圣朝乃礼仪之邦,仁义之国,岂有驱赶归义之人的事情?”“他们还说:西夏王当修德布仁,以宽厚爱民为本。”“若百姓安居乐业,国中太平,又岂有人民逃亡?”梁太后听着,紧紧握住了拳头。其实,她是现在西夏国内的对宋主和派。她的长兄梁乙甫则是主战派。倒不是她有多么爱好和平——实际上,这位年轻的太后,就是在军中成长起来的。她还懂兵法,知战事呢。她之所以主和,仅仅是因为她的儿子太小了。她不想给梁乙甫太多立功、树威的机会。是的,梁乙甫是她的亲哥哥。兄妹关系还很不错。可是,她也不是没有看过史书。哥哥终究只是哥哥,不可能和她一条心。一旦梁乙甫立下军功,赢得威望。而兀卒年纪又这么小。这兴庆府中,哪里还有她们母子的容身之地?即使梁乙甫篡国后,不会杀她。可一个前朝的太后,哪里还有什么权力?可现在,南朝的答复,却让她再难按捺了。欺人太甚了啊!南朝是真不怕,大白高国的铁骑,踏入其边城自取财帛?!梁太后越想越气,甚至生出,干脆大发诸部之兵,去和南朝拼一把的念头。田怀荣却是继续说道:“启禀娘娘,吕则官命臣现行快马回国,乃是有一个要事,必须上禀娘娘。”“说!”“臣等在南蛮京城,见到了辽使耶律琚……”“臣等发现,辽国使团,自耶律琚以下,皆与南朝君臣,往来甚密。”“辽人甚至可以公开自由出入都亭驿,而南蛮上下熟视无睹。”“辽使耶律琚等,更曾公开言:大宋天子与我朝皇太孙数互赠文章……还说,大辽皇太孙,以兄事大宋皇帝。”梁太后听着,怒火顿时消失的干干净净,理智重新上线。宋、辽联盟。是党项人的梦魇!连景宗的时代,就对此极为恐惧,拼命避免。对党项来说,得罪南蛮,就必须结好北虏。而获罪北虏,则必须不惜代价与南蛮媾和。否则,南蛮从陕西来攻,北虏自贺兰山而来。大白高国亡矣!不过……“北朝如今正用兵高丽,他还有余力,干预我朝吗?”梁太后问着田怀荣,也是问着自己。党项人,自然不止只派一个使团出门打探风向。而是两个。一个去南蛮,一个去北虏。分别打探这两个大国的动向,以为自己的行动,做好情报准备。这是党项人的智慧。每当用兵,都是如此。景宗立国之战,就是这样的——先遣使入贡,探知南朝虚实,做好了一切准备。同时,也遣使去北虏,卑躬屈膝,求得了北虏的默许。这才有好水川、定川寨和三川口三大捷。田怀荣哪里能回答这个问题?只能低下头去,默不作声。梁太后也知道,这个问题田怀荣是回答不了的。于是,吩咐左右,道:“立刻遣人去黑山威福监军司,命监军处则,派人密切打探北朝西京大同府的虚实。”防人之心不可无!必须确定,北虏没有精锐在大同。否则,一旦大白高国精锐都在横山、天都山,北虏忽然从大同派出精锐骑兵,直插贺兰山。一旦突破贺兰山,兴庆府就暴露在其骑兵的马蹄面前了。……一座座浮桥,出现在了大同江上。无数的辽国兵马,正通过浮桥,渡过大同江。远方的高丽西京平壤,已经被团团包围了。大辽东京留守、榻母城节度使、北院枢密使耶律迪烈骑在马上,指挥着后续兵马、辎重,通过大同江。自出兵以来,辽军势如破竹,只用了半个月,就已突破了高丽人在边境上建立的长城。如今,更是直插其西京平壤。平壤城的高丽守军,在野战失败后,就已经龟缩在城中。但,耶律迪烈相信,平壤城是坚守不了多久的。假若没有援军支援,高丽西京平壤的陷落只是时间问题。然而,耶律迪烈明白,拿下平壤只是这场战争的开始。因为,继续向前辽军就要面临和之前多次对高丽战争一样的问题——漫长的补给线,还有高丽人,利用山道、小路、密林不断袭扰。所以……耶律迪烈在率兵渡过鸭绿江的那一天起,就已经给他的部下下了死命令——擅自劫掠者斩,袭扰民众斩,无故伤人者斩!虽然,这些命令的用处并不大。但至少,不能出现大规模有组织的烧杀抢掠。因为这样只会把高丽人逼到大辽的对立面。所以,这次出征,耶律迪烈带了一大批的燕地汉人士大夫文人。让这些人来协助大军,收拢民心,安抚豪族,拉拢士人。让高丽人知道——大辽,不是夷狄,也是衣冠之国,圣人礼仪之邦。正想着这些事情,远方的一骑轻骑,就飞速而来,到了耶律迪烈面前,翻身下马,拜道:“奏知相公,天子闻相公已过大同江,大喜,已遣使来贺,并带来了圣旨旨意。”耶律迪烈连忙问道:“天使何在?”那人答道:“正在来此的路上。”“快为老夫准备香案!”耶律迪烈连忙吩咐起左右,他本人则回到军帐之中,开始沐浴更衣。半个时辰后,来自南京的大辽天子使者,捧着一封帛书,抑扬顿挫的念着来自南京城的旨意。耶律迪烈听着,却越发的不安。因为,天子的旨意,太荒唐了!在听说,他已经率部突破了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万里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