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万里文学>武侠修真>我在现代留过学> 第五百四十六章 逆练神功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五百四十六章 逆练神功(2 / 4)

,尊重宰执,优遇士大夫等等。可这些事情连起来,味道就不对了。就听着端坐在御座上的小官家道:“三朝宝训,乃是两位宰相及诸位先生们,夜以继日,不辞辛苦,摘取祖宗圣训、言行,以教朕听政、问政、理政之学也。”“左相康国公,在进宝训于朕时,曾与朕言:人主之所当学者,观古圣人之所用心,论历代帝王所以兴亡治乱之迹,求立政立事之要,讲爱民利物之术,自然日就月新,德及天下!”“朕于是笃而学之,以求日就月新!”文彦博听着,一楞一楞的,条件反射般的道:“陛下圣明!”赵煦看着,嘴角微微翘起来。和孔孟的经义一样,死掉的先帝,同样不可能再从棺材起来,解释自己当年的言行了。而大宋士大夫们,连孔孟两位圣人,都可以直接沟通,然后宣布自己已经知道了圣人的‘真意’,参悟了当年‘圣人们’的用心。自然不可能放过‘先帝们’。所以,这所谓的《三朝宝训》,其实就是一部士大夫们出于他们自己利益需求而人为编纂、摘写的所谓‘祖宗圣训、宝训’。其真实性,不是没有。但大体类似现代的《读者》、《知音》。上面摘录的、截取的事迹、对话,都是被美化过、粉饰过的,甚至有些事情,到底有没有发生过?还得打一个问号!为什么?因为,经筵官奉旨编纂《三朝宝训》的时候,循的是仁庙朝的故事。而在仁庙时代的《宝训》,大量采用了民间流传的故事。甚至直接参考了石介私修的《三朝圣训》。有了这个前例,无论是韩绛还是吕公着,不管是范纯仁还是吕大防,都在这《三朝宝训》的编纂过程中,大量采用了符合他们意识形态和立场的民间故事。好多事情,甚至是直接拿着司马光的《涑水记闻》以及其他旧党士大夫大臣的私人笔记里的故事照抄。所以,后来李焘写《续资治通鉴长篇》的时候,看到那些留下来的各种《宝训》、《圣训》的资料,一个头两个大。因为他发现,这些《宝训》、《圣训》上的好多事情,实录找不到,国史上也没有记录。甚至连年月日都模糊不已,只能勉强靠着谈论的君臣来推算大概年月。赵煦当然也不会惯着这些士大夫们。新闻学嘛。搞得好像他不会似的。和尚摸得,贫道自也摸得!“所以,太师,朕这是在循祖宗之法,用祖宗爱民为本,以天下为先,社稷为重的理念,来行祖宗‘重牧宰’、‘体大臣’故事。”说着,他就开始背起来了,他自己摘抄的那些片段。大体上都是仁祖如何、英祖如何、皇考如何。其事迹也都是,三位先帝,重用、亲近并信任大臣,放手施为,最后在这位贤臣、能吏辅佐下,终于将某某地区的叛乱镇压或者灾荒安定下去。其中,甚至还有文彦博自己的故事。“仁祖庆历中,贝州兵变,天下震动,仁祖叹曰:大臣无一人为国了事,日日上殿何用?”“时太师、平章军国重事文彦博,为枢密副使,闻而慨然,乃乞见仁祖,奏以贝州之事,述安民平乱之策,进抚赏大军之言,仁祖乃喜,曰:朕以军国托付爱卿矣!乃拜宣抚使,出平叛逆……”文彦博听到这里的时候,终于知道是哪里不对了。因为这位官家,在逆练‘三朝宝训’。他直接将三朝宝训里那些被精挑细选出来的‘三圣’宝训、圣训、事迹,自我加工了一遍,然后把这些事情自己拼接了起来,形成了一套他自己的逻辑。偏偏,这逻辑还挺通顺!甚至,已经占据了道德制高点。果然!等到这位官家背完了他摘抄的那些故事、事迹后,就深情的道:“三圣用政,以仁为先,以爱民为本,以利天下为事。”“朕虽年少,犹愿效之!”“所以,朕去年才要扑买堤岸司,如今还要开始扑买抵当所。”“但是……”“抵当所终究不比堤岸司……事涉千百万家……”“若商贾扑买得之,不用仁义,反以剥刻,凌虐百姓,朕心何忍?”“太师,四朝元老,朕之师保,当代朕而出,率民更始!”说着,坐褥上的小官家就已经起身,对着他文彦博,拱手一拜。文彦博眼皮子一跳。这味道……文彦博很熟!因为史记上有过记录——汉文帝即位后,深感元老军功勋贵在京,恐有肘腋之患,于是下诏给两位宰相陈平、周勃说:前遣列侯之国,或辞未行,丞相朕之所重,其为朕率列侯之国!于是,诛杀诸吕,扶立文帝的两位高祖功臣元老,就这样被一纸轻飘飘的诏书,解除了权力,送回了他们的封国。文帝得以执掌大权。如今,小官家的语气、用词、态度,就和史记上的汉文帝语气、用词、态度,相差无几。汉文帝当年是为了掌权。那么小官家是为了什么?文彦博一个激灵,旋即反应过来——这是要让文家交投名状!也是在逼着他这个老臣表态!更是在试探文家,有没有帮皇帝干坏事、脏事的觉悟——是的,大宋外戚们做的坏事,十之八九,其实都是替皇帝在做。文彦博对此,当然清清楚楚,因为他当年和温成张皇后家走的很近。对张家的那些事情,十分了解。那些年,张家外戚贪财、揽权,到处插手地方上的赚钱营生,惹得天下一片骂声。真以为是张家人愿意?张家就不想学曹家,清清白白做人?没办法啊!都是被逼的。文彦博想到这里,什么脾气都没有了。他重新变成了那个在庆历、皇佑年间,为了拜相,舔着脸和张尧佐称兄道弟的文彦博。“陛下圣明,法祖承圣,笃祖宗之教,必可为天下之明主!”文彦博立刻表明自己的态度。然后,他就叹息一声:“然而,老臣朽迈,恐难行事矣。”这倒不是他想推脱。实在是他确实不适合做这个事情了。“若陛下不弃,老臣乞以犬子及甫,为陛下效命!”这就是反向试探了。文彦博可不想文家最后落得如同张家一样的下场——张尧佐当年给仁庙当狗,做了那么多事情,被天下人围攻。最后呢?张家在京城,居然连个宅邸都没有,只能租别人家的房子住!温成张皇后去世后,张家就连房租都付不起了,只能上书乞求朝廷推恩。仁庙这才下诏,让有司按月给付房租九十千。换算下来,也就一百二十贯一个月。嘉佑时,这些钱可能还够张家人在汴京城租一个相对体面的房子。但现在嘛……恐怕只能去新城的边角地,才能租一个足够张家几十口人住的房子了。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万里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