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万里文学>武侠修真>我在现代留过学> 第四百二十六章 有人要反攻倒算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四百二十六章 有人要反攻倒算(1 / 2)

解决完曾布问题,执政拜任就已经没有任何障碍了。五个得票最高的大臣的名字,很快就摆在了赵煦和两宫面前。邓润甫、李常、曾孝宽、韩忠彦、王存。有意思的是,他们的得票差距都不大。至于吕大防、范纯仁?虽然也拿到了不少票,但没有挤进前五。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大宋政坛是一个论资排辈极为严重的体制。哪怕王安石变法,搅动了这一潭死水之后,所带来的改变,也没有完全撼动旧有的秩序。吕大防、范纯仁,在正常秩序下,是不可能有越迁两府的机会的。何况还是这种投票票选?有大把的人,仅仅是看到这两个年轻人的履历和年纪,就已经不想投票给他们了。何况,这两人还是旧党一边的。很多新党待制重臣,会出于本能的厌恶,不选他们。他们的得票,没有垫底,已经是很给面子了。赵煦看着名单,对身旁的太皇太后、向太后说道:“太母、母后,韩、曾、王三位髃臣似乎没有州郡、路一级的履任经历?”“若是就此拜任,恐怕,天下不服。”其实就是他不服!但他是皇帝,天生可以代表天下人。所以,他不服等于天下不服,合情合理。“这倒是。”向太后看向太皇太后,道:“那便只能拜授邓学士、李中丞了。”太皇太后想了想,也确实是这样。邓润甫,自然是板上钉钉的执政。不是现在,就是未来。这一点毋庸置疑。至于李常?太皇太后对这个人有不错的印象,是个忠臣,而且是一个敢于和王安石邪说乱法做坚决斗争的忠臣。却根本不知道,这位当年反募役法、青苗法的急先锋,早已经在地方实践中认同了募役法、青苗法。也就是现在还在嘴硬而已。于是,她说道:“就这样吧。”“拜授邓润甫为尚书左丞,李常为门下侍郎!”今天傍晚,就可以传召范纯仁到内东门下的小殿锁厅,并命草制拜任执政制书。明天早上,就可以布告天下。然后,太皇太后就道:“这样一来,翰林学士院和御史台,就都得进人了。”“中司须委以忠贞有清名之士。”向太后在旁边说着自己的意见:“学士必用天下文章华选之臣!”太皇太后颔首:“确当如此!”这是大宋历代以来,对中司和翰林学士的要求。“秘书少监傅尧俞,为人忠贞,清名天下皆知,可任中司之职。”太皇太后说道。“娘娘所言甚是!”向太后对此没有意见,也不敢有意见。因为她知道,傅尧俞实际上是英庙的孤臣。太皇太后对其很有好感,多次在宫中问:当年傅御史何在?去年召回傅尧俞,太皇太后就高兴的和她说:“傅御史回朝,国家又多一忠臣。”“这翰林学士……”太皇太后迟疑起来:“当今天下文章知名之士,还有几人?”说着,她便看向了赵煦,试探着道:“官家呀,近来朝中有许多大臣上表,纷纷言说,今之科举,只取经义而废诗赋,恐长此以往,国家无词臣,天下无名士啊!”赵煦轻笑一声,低头答道:“奏知太母,皇考在日曾教孙臣:诗词歌赋,于国无益,不过小道尔!国家取士,当取利国利民之士。”他很清楚,朝野内外,都有着一股妖风在随时随地,准备着反攻倒算。而他更清楚,有些人打着恢复诗赋科举的旗号,到底想做什么?罢废王安石的三经新义和字说,用他们所支持的东西来取士。这是争夺话语权的斗争,是不见血的战争。赵煦在这方面,一直保持着高度警惕,不给任何人以可趁之机。太皇太后的所有话,顿时都被噎在喉咙里。她当然可以说那些大臣和她说过的话。“王安石以一家之私学,而掩盖先儒之教,使天下学官讲解及科场,同己者取,异己者黜。”“其黜春秋而进孟子,废六艺而尊百家……但考较学问,而不勉励德行……”但她能说吗?不能!不然,这个孙子就会问一句话了——王安石是谁?怎么回答这个问题呢?难道告诉他——我们为了怕官家被这个家伙的歪理邪说带偏,所以‘善意’的将包括福宁殿、崇文院内的一切和王安石有关的文章、奏疏统统移除了?不能呐!这位太皇太后,很清楚一旦自己这个孝顺、聪明、懂事的孙子,过早的接触到王安石的歪理邪说。万一,他觉得王安石的那些歪理邪说有道理,想要招其入朝怎么办?王安石的破坏性,是有目共睹的。先帝就是被其蛊惑,从而走上了离经叛道的变法之路。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坚决不能让官家过早的接触王安石和他的那些歪理邪说。这不仅仅是宫中的想法,也是朝臣们的默契。为了对冲王安石,大家甚至一起引进了李觏的学问来以毒攻毒。两害相权取其轻。于是,太皇太后只能委婉的说道:“话虽如此,可朝廷尽废诗赋……而旧日老举人,多习诗赋,不通经义,应举不得,常年徘徊科场,难免有所怨气,终究不利国家……”向太后也帮着劝说道:“六哥,娘娘所言甚是啊,那旧日老举人,本是一生用心诗赋,如今朝堂不取诗赋,其一生心血岂非白费?其难保不会怨怼朝廷,心生不满。”赵煦当然要尊重两宫,他点点头,假作思虑,然后道:“太母、母后教训的是。”两宫都笑起来。赵煦抬起头,看着她们,道:“但我听说,国家科举有特奏名之制,若那老举人实在要考,不如在特奏名进士之中,别开一科诗赋,但令彼辈应试。”两宫的笑容顿时僵在脸上。“可国家若缺词臣如何是好?”良久,向太后才叹道。她是士大夫家的女儿,很喜欢那些文章诗赋写的好的大臣。年轻的时候,她就很爱读梅尧臣、晏殊等人的文章诗赋。现在也喜欢看苏轼的诗词。对那些大文豪,天生有着好感。赵煦握着向太后的手,道:“母后,此事易也!”“开制科,以取文章之士便可。”“就叫文章典丽可备着述科,令州郡选天下文章之士,诗赋之才入京,由太母、母后及宰执亲考之,必可得文章之士,诗赋之才。”赵煦在这里毫不犹豫的抄袭了司马光在他上上辈子,推出的十科取士法中的叫法。而且,他对这个事情,现在很有兴趣。原因?司马光的十科取士法,其实非常灵活。除了这个‘文章典丽可备着述科’外还有公正聪明可备监司科、善治财赋公私俱便科、练习法令能断请谳科等等。换而言之,只要开了这个先河,以后赵煦就有很多操作空间了。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万里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