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万里文学>武侠修真>我在现代留过学> 第四百零二章 热闹的靖安坊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四百零二章 热闹的靖安坊(1 / 2)

元佑元年三月已丑。今天的汴京早上,下了些小雨,差不多中午才停歇。随着春雨季节开始,汴河水位逐渐上升。这让汴河的通航条件,达到一年中最好的时期。大量的漕船,排着队,沿着汴河进入汴京城。数不清的粮食和商品,在一个个堆垛场中被卸下来。吕公着骑着马,走出昭庆坊的街巷。他刚刚看望完身体康复的司马光。但,他眼中的忧虑,却是挥之不去的。“司马君实这一次,病的不轻啊!”他叹息着,也回忆着在司马光家里见到的情形。司马光自从正月之后,就缠绵病榻,身体时好时坏,这一次更是卧病差不多一个月。天子多次下诏派遣御医诊治,赐下大量珍贵的御药。如今,总算是将他治好了。但,司马光的身体却肉眼可见的消瘦了许多。就连说话都有些虚弱。御医言起码还要修养数日,才能正常轮值。而且,以后都不可以再和过去一样操劳了。而司马光自己,也萌发出了退意。似乎有意上表致仕,乞归洛阳。司马光若离开朝堂,都堂上的宰执,就要再次为新党占据。这让吕公着忧心忡忡,以至于骑在马上,一直都是神游物外。幸好他的元随们很认真,努力的护卫着吕公着。直到吕公着在恍惚中,路过一个路口的时候,前方传来了声音。“恩相……”吕公着抬眼,看到了御史中丞李常。“公择啊……”吕公着看到来人,露出笑容,勒住马儿,等着来人靠近。李常是吕公着早年的学生,也是少数一直被他认可的人,甚至被吕公着认为是少数几个可以继承他衣钵的人。至于吕希哲?人家最近在家里都快明牌要把‘荆公新学’发扬光大,明目张胆的打着辅导儿子功课的借口,给吕好问讲《三经新义》和《字说》。甚至炫耀的向吕好问展示,王介甫指点他诗文的信件。差点没把吕公着的眉毛都气歪。李常骑着马,到了吕公着面前,就翻身下马,拜道:“学生见过恩相,恩相这是刚刚从司马相公府邸离开?”吕公着点点头。“司马相公身体可还好?”李常问道。吕公着叹息一声,道:“司马君实已经康复。”李常顿时露出欣慰的笑容:“如此便好,如此便好。”虽然入京之后,司马光和他还有其他曾经抱团取暖的旧党士大夫们,明显出了裂痕。可那只是政见上的分歧。在旧党的大多数人眼中,司马光的道德光环,依然是无可取代的。吕公着看着李常,问道:“公择今日来此是?”李常道:“不瞒恩相,学生正打算去靖安坊。”吕公着一听眉毛一扬:“公择也听说了?”“嗯!”宫中昨天就传出了消息。天子在庆寿宫中,誓言要‘不加民赋,不增商税,不损百姓,而为太母、母后,兴建太皇太后宫、皇太后宫。’于是,朝野上下都好奇,这位陛下打算怎么办?没有人敢轻视之。因为这位陛下已经证明了他在理财或者说玩弄财帛上有着非凡的能力。旁的不提,单单是宋辽交子这一项,就叫他玩出了全新的花样。宋辽交子正式发行也差不多一个月了。因其印刷精美,图案精致,色彩鲜艳,广受欢迎。特别是店宅务、都商税院以及开封府都宣布,完全接受并承认宋辽交子的价值。换而言之,宋辽交子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了一种货币。而且,交子的币值非常坚挺!一贯的交子,真的能当一贯钱用。吕公着在都堂上,就见过有官吏袖子揣着交子的事情。靠着这个成绩,朝野上下都已经信服了自家少年天子,懂交子,会理财的事情。事实就是最好的证据。所以,宫里面的消息一传开,所有人的注意力都被吸引。像吕公着这样的宰执,还不敢轻易去靖安坊察看、端详。类似李常这样的青壮派,被认为在未来有机会进入三省两府的‘年轻人’,就都很热忱了。大家都很想知道,这位陛下,又打算玩什么花样?他要怎样做到在两宫面前许下的诺言。不加民赋,不增商税,不损民利,而为两宫建宫。历朝历代,就没有过这样的先例。对很多人来说,这更是颠覆性的东西。毕竟,好多旧党士大夫都认同司马光对财富的观点。天下的财富是有定数,不在民间,就在官府。官府拿得多了,民间得到的就少了。所以,皇帝不应该与民争利。官府应该尽可能的退出大多数的商业领域。什么榷盐、榷茶、榷酒,最好应废尽废。实在不行,官府也该尽可能减少对商业的干预。如此,藏富于民,天下大治可期。而这位陛下,信誓旦旦,只要几个没收充官的勋贵祖宅,就可以经营处足够为两宫兴修宫室的财富来。而且,还夸口不加民赋,不增商税,不损民利。这要被他做成了。吕公着知道,这就是堪比上古圣王的伟业。因为只有那些古代的圣王,才能在不增加百姓的负担,也不损害其他人利益的情况下做到这样的事情。也就是宋辽交子的成功,让他得以在经济领域,拥有足够的发言权。不然的话,就这个事情出来,朝野上下都会炸锅。这很容易就让人联想到当年的天书事件。赵官家一拍脑袋,带着宰执大臣,直奔泰山,玩起了角色扮演,假装自己是三皇五帝,秦皇汉武。然后……一地鸡毛……跟着真庙一起胡闹的那几个宰执,后来都被人编排成什么样了?五鬼啊!想到这里,吕公着就对李常道:“公择看完靖安坊,回来与老夫说一声。”“诺!”李常当然听得懂吕公着的意思:“请恩相放心,学生一定会将所见所闻,录于纸上。”……李常辞别吕公着后,再次骑上马,直奔靖安坊而去。绕过旧封丘门,穿过东向御街,很快的他就到了靖安坊。而李常发现,聚集在这里的同僚,已经有不少了。几乎所有有志于三省两府的大臣,似乎都出现在这个小小的靖安坊附近。户部尚书曾布、翰林学士承旨邓润甫、礼部尚书曾孝宽、吏部尚书韩忠彦……便是那些暂时无望三省的大臣的身影,也在其中若隐若现。此外,在京元老的子弟,也出现在坊中。李常没费什么力气,就看到文及甫、张安道的身影。此外,司马光的儿子司马康,似乎站在一个阁楼,拿着东西在写写画画。李常知道,司马康主持发行着仅次于汴京新报的汴京义报的刊行、编纂。这可是了不得的事情。因为,现在汴京城里,其实傻子都知道,汴京新报背后是谁?而汴京义报又是怎么办起来的?特别是后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万里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