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万里文学>武侠修真>我在现代留过学> 第三百四十七章 涟漪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三百四十七章 涟漪(1 / 2)

范纯仁、吕大防等经筵官们走出宣德门的大门。他们不约而同的深吸一口气。哪怕是吕希哲这样的小字辈,其实也是读遍了史书的。他们如何不知,汉武帝建尚书台,以分宰相之权,最后尚书令,演变成了事实上的宰相的故事?所以,他们是既激动,又忐忑。激动在于,自己得以靠近权力,影响万民。忐忑则在于……似乎人有点多呀。经筵官、伴读加上种家兄弟,都快二十人了!此外,每月初一、十五,宰执大臣甚至六部大臣,都会列席经筵。所以……这不就是翻版的朝会?只不过,这种朝会,列席人员不再是百官。而是宰执、六部、经筵官、伴读……那么,决策中心在那里?这是他们思考的问题,也是考虑的核心所在。倒是伴读们,没有想太多,一个个出了宣德门就聚在一起,说说笑笑。众人见着,也是羡慕不已。年轻好啊!……吕希哲、吕好问父子,回到榆林巷的吕宅。一进门,他们父子就看到了吕公着已经煮好了茶,在等着他们父子。“大人!”父子两人,连忙躬身行礼。“回来了?”吕公着慢悠悠的拿着茶盏,给自己的儿子和孙子,舀起茶汤。乳白色的茶汤,被舀到茶盏中。然后,他给吕希哲、吕好问一人递上一盏。“都坐!”吕公着说道。父子两人乖乖的坐下来,吕公着就看向他们,问道:“今日经筵如何?”吕好问立刻兴奋的说道:“当今官家之智,千古罕见,无论是治学态度,还是殿上仪表法度,皆无可挑剔!”吕公着点点头。这是自然的!错非这位官家,表现的如此聪慧,如此成熟。文宽夫、张安道、冯当世,这些老狐狸又怎么可能在入京后,那么轻易的就认同了韩绛的施政?还给韩绛背书?须知,以上三人,可都是在大宋政坛的斗争中,千锤百炼出来的。哪一个不是经历了无数次党争、攻讦,依然屹立不倒的元老?能让这些人,乖乖的安下心来,而不是和韩绛缠斗起来。只能是他们已经知道了,那位官家的态度!当然了,官家的礼遇、亲近和安抚,也是必不可少的。譬如冯当世那头金毛鼠,就得了一个节度使的头衔。张安道,则天天忙着编纂《元佑字典》,根本没有其他精力,也不想掺和朝政了。文宽夫那个老匹夫就更过分!厚颜无耻!居然把自己的孙女,送到了宫里面!而官家则游刃有余的应对着这一切。“还有呢?”吕公着问着。吕好问答道:“官家还带我等登上了升平楼……”“放眼大内,纵观美景……”“嗯?”吕公着继续问着:“然后呢?”“然后官家就居安思危了……”“哦?”吕好问便在自己祖父面前,绘声绘色的描绘了升平楼上的情况。吕公着听完,悠悠一叹,道:“升平楼,老夫也曾随仁庙、英庙、先帝登上过几次……”“但三代官家,却都无此问……”然后,他就深深的看了一眼,一直坐着,一言不发的吕希哲:“都是汝在御前教得好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生于安乐死于忧患!”这是孟子的名句!谁教的?在吕公着眼中,这是很显然的事情——除了这个逆子,还能有谁?吕希哲笑了笑,端起茶盏,微微抿了一口茶汤,说道:“大人,儿,只是尽臣子的本分罢了!”经筵,是一个斗兽场。每一个经筵官,都会抓住自己讲书、教授的时间,极尽一切可能得塞自己的私货。范纯仁如此,吕大防如此,邓润甫也如此。和尚摸得,贫道自然也摸得。所以,苏辙、程颐还有他吕希哲,当然是有样学样。借着经筵的机会,在御前向天子阐述自家之道。吕公着看着这个逆子得意的神色,有些气不打一处来。可终究,他只能叹息一声。能怎么办呢?孟子,乃是亚圣!谁能阻止,经筵官在经筵上说孟子的道理?没办法,吕公着只能没好气的哼了一声:“汝好自为之吧!”经筵上,自有起居郎记录言行。而御史台的乌鸦们,可是日夜盯着经筵的记录。只要被他们找到把柄,这个逆子就没有好果子吃。吕希哲拜道:“大人教诲,儿铭记于心!”吕公着哼哼两声,就开始关注正事了,他问道:“官家果然要将开封府的卷宗、事务,拿到经筵上?”吕希哲再拜:“回禀大人,确实如此!”“官家说了,此乃学以致用,也是集思广益!”吕好问在旁边,兴奋的跟着问道:“祖父大人,是不是意味着,孙儿也可以参与到开封府的事务讨论之中?”年轻的宰相之孙,心潮澎湃。吕公着微微颔首,道:“若圣心不变,大抵如此了!”吕好问,顿时就有些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的模样。却根本不知道,这其中蕴含的危险。可吕公着也不好说什么,只能深深的再看了一眼吕希哲这个逆子。希望这个逆子,好好私下提点一下吕好问了。吕希哲,却是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没有会过意来。经筵官参政,虽然只是开封府之政,却也意味着,他可以间接影响整个汴京城!直到吕公着哼了一声,他才回过神来。然后顺着吕公着视线,看到了吕好问兴奋、雀跃的神色。吕希哲终于会意,他们父子,可是同在经筵上的!所以,一旦父子同气连枝。哪怕再正确,也会被人拿来攻讦,甚至可能牵扯到吕公着。搞不好,就会被人将一顶顶帽子,直接扣到脑门上,洗都洗不干净!于是,吕希哲对吕好问说道:“舜徒,随我到书房说话……”他得好好叮嘱才行。……今日,是个晴天。文彦博在文及甫服侍下,悠然的在文府内宅的小院中晒着太阳。文彦博近来的生活很平淡,却也很充实。每旬入宫一次,到太皇太后、皇太后面前露个脸,然后在朝堂上坐上一会,有时候,天子会召见他,慰勉、赐茶。然后天子还会亲自送他到内东门下。论待遇,本朝大抵也就只有真庙时的宰相吕端、仁庙时的宰相晏殊,还有先帝时的韩琦,能和他相比了。宫里面的十三娘,也在文家命妇们入宫时说,两宫慈圣还有官家待她都极好。所以,文彦博也就心安理得的享受起了自己的退休生活。朝政上的事情,他都不大管——除非两宫请他参谋。每日,除了听曲,就是看报。汴京新报他看,司马康的汴京义报也看。偶尔手痒了,就写几篇诗文,送去汴京义报用伊叟的名号刊载。若是天气好,得了空闲了。就邀请张方平和在京城养病的孙固,一起组织诗会唱和。为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万里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