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万里文学>武侠修真>我在现代留过学> 第三百三十三章 苏轼在登州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三百三十三章 苏轼在登州(1 / 4)

元佑元年正月丁巳。保慈宫内。赵煦坐在两宫中间,把玩着手里的一封来自广西的上书,嘴角带着些微笑。这封上书来广西宜州溪侗司。乃是宜州下面的南丹州刺史莫世忍请求宜州溪侗司公事李安代为上奏的。上书内容很简单,莫世忍听说新君即位,请求入朝朝觐。南丹州莫家,是宜州地方上的溪侗首领。从宋初以来,便雄霸一方,世袭着南丹州的刺史一职,属于最古老的土司家族之一。而宜州,为邕州、宾州、柳州、观州等大宋军州包围,大概在现代的广西河池市、柳州市境内。南丹州则应该是河池市的南丹县。赵煦在现代,曾经去过当地。因为,当地有一个旅游特色——壮族民歌之乡!着名的刘三姐的故乡!而溪侗人,传说是山越之后,应该是后来的苗族、壮族、侗族等多个少数民族的祖先。所以,在文化上,莫家和侬家、梁家,以及交趾境内的杨家、刘家等都属于一个谱系。“六哥在想什么呢?”向太后看到赵煦出神的样子,忍不住问道。赵煦笑了笑,答道:“回禀母后,儿在想……这溪侗人家,是何模样……”他扬了扬手里的上书。向太后笑了笑,道:“六哥既然好奇,不如就让这莫世忍入京朝觐好了!”一个土司请求入京朝觐?可以答允,也可以拒绝。既然皇帝好奇,那就许他入京一趟吧。赵煦微笑着颔首。开始期待起莫世忍入京了。“莫世忍!”赵煦脑海里闪过了,那个在绍圣时代,曾经入京朝觐他的老土司的模样。赵煦对这个人印象很深。并不是因为,莫世忍的恭顺。而是因为莫世忍入觐时的请求——一个土司,入京朝觐,不求赐佛经经书,却求赐儒家经典!这实在是出乎当时的赵煦的意料。自然印象深刻!但也就仅此而已——毕竟,莫世忍只是遥远的广西的一个地方小土司而已。能允许他入朝拜谒天颜,已是皇恩浩荡。但现在就不一样了。莫家,已经是赵煦计划中的重要一环。自然有必要,将之诏入京城,亲自交代一些事情。“一家独大,可不是什么好事!”赵煦在心中说着。侬智会、侬德盛等人,必须要有人牵制。莫家就是最好的人选。这就是大小相制的化用:莫家若参与到未来的右江游戏中,作为外来者,他们就只能充当赵煦的眼睛、耳朵。这就是完美的监军!同时,莫家人,赵煦是信得过的。不仅仅是因为,他在现代看过,莫家在接下来的两百余年一直忠心耿耿的事情。也是因为莫家从大宋太祖时代,就已经是赵官家们在宜州的重要打手,协助宜州官府镇压当地少数民族的急先锋!莫世忍,更是有着可以竞选感动大宋土司奖的资格!其自熙宁初年,从宜州率部,杀回南丹州,杀死其兄长莫公账,夺取了南丹州后,哪怕没有得到汴京的册封,也无怨无悔,一直恭顺,同时每年还向汴京进贡白银一百两!同时,可能是因为曾经在宜州城、桂州城等地求学、生活过。所以,莫世忍知道文化的作用。于是将其儿孙全部送到宜州、桂州、柳州等地求学。根据现代的一些地方野史传说,黄庭坚被贬宜州时,就有莫家人在黄庭坚门下求学。本来,莫世忍不上书,赵煦都已经打算战争结束后,诏其入京。现在他既然主动上书请求入觐,赵煦自是求之不得。赵煦正盘算着,就听太皇太后忽然问道:“官家,天旱不雨,朝臣们请求老身、太后还有官家都择日去祈雨……官家怎么想的?”赵煦看向太皇太后道:“此中事,孙臣不懂,一切太母做主就好了!”赵煦若没有记错的话,这场旱灾差不多该到结束的时候了。但,这种反常的气候,会在未来继续出现。因为,这是全球性的小冰期。……回到福宁殿。冯景就将一封实封状送到赵煦手中:“大家,通见司刚刚送来的宋押班上书!”赵煦点点头,看了看实封状上纹丝未动的火漆,也检查了一下其上宋用臣用着特殊印记做好的记号。于是,确认了这封上书在宋用臣交到马递手中以后就再没有人动过。这才拿着它,走回内寝,然后拆开火漆,将其中的上书取出来。赵煦低着头,细细的看完。然后笑了起来,抚掌而赞:“善!”“不愧是宋用臣!”这可是在赵煦的上上辈子,与李宪、石得一、刘惟简被旧党并指四凶的大貂铛。也是堤岸司、清汴司的创始人。更是都堂、崇文院还有武学、太学的建立者。既会搞工程管理,也擅长赚钱盈利。自然,他做事是很仔细也很认真的。赵煦交给他的任务,几乎是完美的完成了!从防汛到清淤到修路……数月时间,虽然花钱如流水,但赚钱速度也同样不赖。赵煦拨给他的百万钱帛,如今居然还有着五十多万贯铜钱和将近三十万匹绢布的余额!实在是了不起!不过,也确实花了好多钱!赵煦放下手里的奏疏,他知道的,如不这样玩,他从自己父亲封桩库里赐下的钱帛,早就该花的一干二净了。而且这样玩,才是真正的市场经济!毕竟,这是英雄好汉们的自由选择。一切都是出于他们自身意志的选择。况且,赵煦可是给了他们出路的。无论北上熙河,还是南下广西,都是篮海!正该是英雄好汉们发挥他们才智勇气的地方!唯一可惜的是,现在没有燧发枪,他们只能靠着弓箭、长矛、大刀保卫他们的财产了。“三千一百余人选择了南下广西……”“一千五百余人,选择了北上熙河……”“还算可以!”赵煦说着。然后他仰起头,看向福宁殿的殿梁。“也不知道,未来的人们,如何看待今日这些南下的英雄好汉?”“会不会有人将他们的故事拍成电影……”赵煦说着,脑子里莫名的浮起了一些奇怪的电影标题。《交州往事》、《荒野大镖客》、《日落广源州》、《与狼共舞》……他赶紧摇了摇头,太荒诞了!……登州。苏轼此刻正在登州的海边,巡视着一座在冬天,建立起来的码头。已经有渔民开始出海打鱼了。登州的近海海湾,有着丰富的渔业资源。但,过去的人们,却很少出海打鱼,主要是因为海上危险,一旦遇到风暴,就会船毁人亡。其次,则是大多数百姓,根本购置不起渔船,更买不起在海中捕鱼的渔网。买得起人,则不可能吃的了出海的苦!直到苏轼到来。他在偶然间尝到了海鱼的鲜美后,就大力的开发起渔业来。去年七月,苏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万里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