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万里文学>武侠修真>我在现代留过学> 第两百四十一章 黄金的呼唤(1)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两百四十一章 黄金的呼唤(1)(2 / 4)

煦拿到手里一看就知道是宋用臣的手笔了。

他将信拆开,便露出了笑容。

“善!”他赞了一句:“总算是找到了饵料!”

登州、莱州,有宋以来就是人尽皆知的黄金之地。

真庙景德年间,大将潘美就主持开发了莱州的玲珑山金矿,此金矿迄今依然是大宋主要的官营金矿矿坑。

仁庙景佑年间‘登、莱金矿大发,四方游民十余万,废农桑而掘地采之,二十余两为块者,取之不尽,县官榷买,岁得数千两’——这波淘金热,开采的黄金至少十余万两,但落到朝廷手里的,就只有两万两,其他的,都流入了民间。

所以,在大宋,登州、莱州有黄金是人尽皆知的。

但,为何没有人去开采呢?

因为,真庙景德年间发现的玲珑山金矿,随着历代的开采,已经渐渐枯竭。

如今每年只能出黄金数百两了。

而仁庙景佑年间,发现的那个超级天然黄金富矿,则被圣旨下令封锁,禁止开采!

为什么?

因为仁庙觉得,这座金矿,应该作为京东路的储备。

只有发生天灾的时候,才允许百姓进去开采。

这叫以矿赈灾!

效果确实很好——因为能去淘金的肯定是青壮,能率人淘金的肯定是乡中有威望和号召力的‘有活力人士’。

这些人扎进了金矿,陈胜吴广也就消弭于无形。

大灾一过,就算是真的陈胜吴广,也只能乖乖当赵宋的顺民。

正是因此,莱州那座富金矿,才能保存至今。

赵煦当然不能破坏这个祖制。

好在,登莱的金矿不止一座!

而且,到现在为止,最大的那个金矿,还静静地躺在莱州的掖县的群山之中,无人知晓。

赵煦派宋用臣去,就是为了找到它。

除了金矿,当地的铁矿和铅矿也是重要资源。

这一次,全部找到了!

如今的金价,大抵和银价是一比十或者十二的样子。

若是大规模开采,哪怕是现在的技术,最初几年,也是至少一万两以上的黄金收入。

价值数十万贯!

但赵煦不想让官府主导而是想让民间去开采。

可他也不好明发诏书的方式通知天下人。

所以……

赵煦将手中的信收起来,对冯景吩咐:“将石得一叫来……我有事吩咐!”

……

元丰八年九月丁酉。

一个平平无奇的早上,王大枪和往常一样,踉踉跄跄的走出了武学旁的小巷,扶着墙壁,揉了揉不堪重负的老腰,嘴里骂骂咧咧:“半掩门里的娘们,果然招惹不起!”

“不仅仅要钱,还要俺的命,俺以后还是少来吧……”

他摸了摸已经没有几个铜钱的钱袋。

就算想来,也来不起了。

半掩门里的娘们,虽然比瓦子勾栏里的便宜大半。

但和其快活一晚,也要三五百文!

对于他这样的人来说,属于高消费了。

王大枪将自己兜里的铜钱,都掏出来数了数。

就剩下几十文了,得找个活计才行。

他想了想,就看向汴河方向。

去汴河的堆垛场里抗包,是他这样的小人物在汴京城生存下去的根本。

一天工钱一百文到一百五十文,但东家不管吃住,还得交一笔钱给介绍、担保的牙人。

算下来的话,每天工钱到手其实也就八十文。

干几个月,扣掉吃食开销,最多也就能攒下五六贯。

还不够在瓦子里快活半个月。

想到这里,王大枪就啐了一口唾沫,打算回家去找阿母或者大兄看看能不能搞点钱花花。

他可听说了,近来,他阿母和大兄的浑家,带着几个孩子一起给官家织麻袋,赚了许多钱。

大兄又跟着苗太尉,去了一趟河北救灾。

听人说,因为他发现了一个险情,所以太尉直接赏给了五十贯的赏钱!

这样想着,王大枪就向着他家所在外城方向走去。

走到南熏门的时候,刚好遇到了南熏门下的肉贩们,驱赶着数千头猪入城。

几千头猪,同时从南熏门下的‘猪廊’里被人驱赶着入城。

猪群哼哧哼哧着,浑身脏兮兮,甚至带着很多粪便。

但汴京城里的大小屠夫们,却一点不嫌弃,反而一个个在南熏门两侧的栅栏里,拿着眼睛,像打量着美人一样,打量着被驱赶入城的猪。

他们在挑选着最大最肥出肉率最高的猪。

这是一门技术!

没有十几年历练,根本学不来。

王大枪被猪群拦住了出城的路,没办法只能骂骂咧咧一声,被迫留在栅栏内,等猪群被驱赶着进入南熏门内的猪圈中。

这个时候,几个孩子,捧着一大撂还散发着油墨味道的小报,也到了栅栏里。

“卖报……卖报……今日份最新的汴京新报……”

王大枪看向那些穿的破破烂烂的孩子,也看到了那些孩子的腰上挂着的钱袋子。

里面的铜钱叮当叮当的响着。

他咽了咽口水,心中的邪念,开始蔓延,但很快他就打了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万里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