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万里文学>游戏竞技>这游戏也太真实了> 第752章 薯条港与南线的近况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752章 薯条港与南线的近况(2 / 2)

在没有活的时候,那个总督平时也只是喝个茶看个报纸,然后将当地的情况汇总和管理者发个电报报告一下,同时根据管理者的返回意见对当地的机构进行一些指示……

如果管理者先生有提出意见的话。

至少在过去的几个月里,管理者的回复意见都是 “已阅”。

显然即便是那位一丝不苟的管理者大人,对他们的工作成果也是无可挑剔。

不过这次却不一样。

听闻这次管理者罕见作出了明确指示,方长心中也不禁对一会儿的会议生出了一丝好奇。

距离会议还有一些时间,他没有急着去市政厅那边报道,而是在这座他们亲手建立的聚居地里慢悠悠地散起了步。

或许等他走到了市政厅,不用等那位来自曙光城的总督先生开口,他也能猜到管理者的指示是什么了。

如今游戏中的时间已经到了8月初,正值雨季的百越海峡时晴时雨。

往往前一秒还是艳阳高照,下一秒天上便飘起了

瓢泼大雨。

不过那雨却并不让人讨厌,雨过天晴的薯条港就像擦亮了的玻璃,里里外外都透着一股令人心旷神怡的清新。

经过几个月的发展,如今的薯条港已经初具规模。

随着港口的完工,大量水泥、钢铁、砖头等等建材以及施工设备都剩余了下来,港口市政厅干脆签署了一份改善居民住房的文件,通过主动补贴的方式鼓励当地居民将那些手工搭建的独栋小木屋,改成了混凝土结构为主的三层楼小洋房。

这一方面自然是为了薯条港的市容,一方面则是为了预防海啸和地震,毕竟原来的木头房子只能将就着用用,不过更多的还是为了提振当地经济,放长线钓大鱼。

毕竟只有当那些幸存者们有了属于自己的房子,才能把用不上的楼层租出去,或者用沿街的一层做点小买卖什么的。

对于地广人稀的薯条港来说,土地可以说是最不值钱的东西了。

发生变化的不只是当地幸存者的家,同样变化巨大的还有他们家门前的路。

原本那些一到雨天便泥泞不堪的泥巴路,如今也全都替换成了干净整洁的水泥路。

说到这水泥路,也是颇有一番讲究。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百越海峡的道路维护成本相当高昂,严格意义上来说是不适合套用曙光城的办法来建造聚居地的。

不过就在不久前,联盟生物研究所的研究团队,根据对在当地采集到的生物样本以及清泉市母巢的研究,研发出了一种名为 “活性水泥”的生物质材料。

这种材料具有奇特的自修复属性,能够从表面的生物质摄取能量和养分,在物理意义上维持作为基底的 “结构材料”保持原有形态。

做个形象但不恰当的比喻便是,那些附着在材料上的微生物就像一只只缩小版的寄居蟹,而活性水泥的孔隙便是他们赖以生存的 “壳”。

为了保护自己身上的壳,它们会主动出击对抗那些试图破坏混凝土结构稳定的生物因素,并且用自身作为黏合剂来维持混凝土结构的稳定。

该项目的发起人正是联盟生物研究所薯条港分所的负责人陈雨桐。

毫不夸张的说,这项惊人的技术相当于直接移除了薯条港 “工业、基建成本+900%”的debuff。

这种带有自修复特性的 “活性水泥”本身便属于活物的范畴,非但不会受到当地繁盛物种的侵蚀,甚至还可以享受 “枝繁叶茂”这一buff的加成,从而降低道路的维护成本。

唯一美中不足的就是,这种活性材料比起传统水泥无论是生产还是使用的时候都要多一道工序。

不过相比起这一材料带来的正面影响,那点儿增加的成本完全可以忽略不计就是。

事实证明,办法总比困难多。

随着技术的进步,原本被视为不可能的事情也逐渐成为了可能。

不过即便限制工业的debuff移除,方长也暂时不打算改变当地 “一产为主,三产为辅”的发展策略,二产放在最后。

毕竟加速生长的buff对于农作物来说简直太香了!

同样的作物在曙光城只能产一季,在这儿却能产三季还没有肥力衰减的顾虑,甚至比落霞行省的生产效率还要逆天。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万里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