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万里文学>其他小说>大国崛起:从军工开始> 第159章 数控机床给图纸都生产不了(求月票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59章 数控机床给图纸都生产不了(求月票(1 / 2)

果然。

当刘韬见到王保国的时候,就被告知356厂的事。

“怎么样,有没有信心接下这个重担,将356厂带向新的辉煌?”王保国看向刘韬。

自从解放大西南,王保国一直在云省工作,对于云省的军工系统非常的熟悉、了解。

甚至于在更早之前,王保国更是担任过356厂厂长。

后来,王保国才调任云省国防管理办公室主任。

盘山机械厂生产的机床,一开始合格率也不高,但是很快机床合格率就快速上升,现在合格率都达到了70%。

王保国叹了口气:“一机部看来是白高兴一场,还想来我们五机部打秋风。”

不知道多少工厂,想要进口数控机床,可是受限于外汇有限,也就一些重点工厂可以进口一些数控机床。

只需要重新建设356厂厂区,到时候作为盘山机械厂的分厂,只生产轻机枪、重机枪、高射机枪,就可以让356厂重新恢复活力。

原本盘山机械厂的机床,本来是要跟国营机床厂购买,但是在仔细了解过后,刘韬放弃了,他自己研制出来图纸,然后盘山机械厂自己生产,包括现在数控机床,更是刘韬自己研制自己生产。

合格率60%,这还是官方数据!

对于356厂,王保国是很有感情的,对于356厂现在的窘境,王保国心中并不好过。

而这两个问题,盘山机械厂都可以完美的解决。

机床作为工业之母,为了建设工业化国家,国家对机床工业十分重视,关注机床技术和人才的培养,甚至还派了很多人去苏联学习,得到苏联大量的支持,我国机床技术快速积累,成功打造了一批骨干企业(俗称‘十八罗汉’),还逐步成立了7个综合性机床研究所、37个各类专业机床研究所,为我国机床工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好好的全国排名前三的机枪生产厂,却去生产‘春花’牌自行车,这是何等让人憋屈。

356厂最大的问题就两点,一方面是机器老旧,生产质量下滑严重;一方面则是缺少订单,缺少资金。

“机床厂都无法生产?”王保国略微皱了皱眉头。

毕竟只有他自己生产、使用,数控机床才能升级。

盘山机械厂迫切需要五轴数控机床,建立五轴加工中心。

数控机床,在华夏绝对是属于高端设备。

哪怕在国外很普通的数控机床,在华夏都是高端设备。

“现在数控机床的数量生产很有限,未来两年产量都只能满足我们盘山机械厂自己使用。”刘韬说道。

王保国提议将356厂划入盘山机械厂,也是有自己考量,现在盘山机械厂发展势头非常好,又有大量资金。

但是在机床领域,我国主要是仿制为主,又有苏联提供大量图纸技术,苏联技术专业手把手教,随着后来双方交恶,也就没有了师傅,那时候还是有很多机床的核心技术仍然未能掌握,机床发展后续技术研发的动力和后劲明显不足。

比如在数控机床领域,明显是止步不前,甚至可以说是走后退路。

有刘韬在,不合格的机床,也几乎不可能直接全部报废浪费资源,修修补补还是能够达到合格。

“嗯,我们缺少这方面的人才,数控机床生产跟传统机床不一样,它的核心乃是程序控制系统,该控制系统能够逻辑地处理具有控制编码或其他符号指令规定的程序,并将其译码,用代码化的数字表示,通过信息载体输入数控装置,经运算处理由数控装置发出各种控制信号,控制机床的动作,按图纸要求的形状和尺寸,自动地将零件加工出来。”刘韬点点头,“没有这方面的人才,控制系统与机床的调试就是个大麻烦。”

要是他购买国营机床厂的机床,也许送过来的机床合格率只有60%,甚至往坏的想,也许只有30%!

有钱有技术,是可以帮助356厂走出困境的。

而数控机床,现在处于开始时期,都得刘韬自己来。

王保国点点头,“这事我会考虑的,到时候在会议上会提一提。”

“现在我们盘山机械厂,也是处于探索阶段,数控机床的工人都得专门进行培训,一步步进行摸索。”刘韬说道。

在数控机床领域,我国在1958年便出现了第一台数控机床,这只比美国晚了6年,比德国、日本和苏联只晚了2年。

建国之初,我国机床工业十分落后。共和国成立时,全国机床保有量9.5万台左右,1952年金属切割机床产量仅1.37万台,只有魔都、沈阳、昆市等城市少数工厂有制作皮带车床的能力,而相比之下欧美国家在1797年便设计出丝杆传动车床,1952年已经研发出了数控铣床,差距之大可想而知。

王保国说道,“难道将数控机床技术交给机床厂,还不能加快生产数量?”

“领导,我国的机床行业我了解过,基础太薄弱了,在数控机床方面差不多相当于一片空白,哪怕给图纸,都很难生产合格的数控机床。”刘韬无奈地说道。

“现在你们盘山机械厂可以生产数控机床,可以大批量生产供给其他厂吗?”王保国问起数控机床的事。

“只是领导,这356厂领导层,不能一块由我们盘山机械厂解决,人家356厂厂长级别都比我高。”刘韬说道。

造枪不如造自行车!

之前过度重视机床产量,忽视了质量和长远发展,华夏在这方面付出了惨痛的教训。1958年机床产量是1957年2倍,1960年是1957年的5倍,1961~1978年生产的机床足足164万台,但是合格率60%!

“领导请放心,一定带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万里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