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万里文学>历史军事>西川欲晓1909> 第271章 饥民安排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71章 饥民安排(1 / 2)

即使几天的奔波很劳累,赵逊还是很早就醒了过来。以前醒来就开始办公事,可今天却无公可办。

刚洗漱完毕。远处传来叮叮当当的响声。他拿出怀表看看时间。刚好6:30。

这是早上

护卫们也起来,罗德生为照顾赵逊早起来侯着了。

赵逊要看早上的街市,叫了罗德生,1个护卫,1个师爷1起逛街。

结果其他护卫不干了,认为保卫工作是他们的责任,还是罗德生安排他护卫离他们远1些,毕竟赵逊不愿引人注目。

4人前面走,其它人远远跟随。

沿着街道,往集市走了1圈,在米市,篾市,药市与赶场百姓1阵交流,在街上吃了早饭,继续逛街,除了与百姓交谈,赵逊越来越沉默,不知在思考着什么。

下午,赵逊他们来到学校,

学校是重要的安置中转站,整个学校教室全被用成安置灾民,学校外面还搭了很多竹棚,形成了1条街。

街上写着"1方有难,8方支援","我们都是相亲相爱1家人","别哭,亲爱的兄弟姐妹",“这儿就是你的家”等标语。

每个竹棚都编有号方便管理,

有许多带着红袖套的人在服务。他们背着药箱问珍,甚至还看到了戴着红袖套的洋人。

有人拿着话筒在喊话:“大家注意。要上茅房的。1直往左边走。男茅房画了1个男人。女茅房外面画了1个女人。为了大家的健康。不要随地大小便……”

“……1会儿吃饭的时候,叫到1个窝棚。就去1个窝棚。没叫到的就等1下,不要1窝蜂去。保证每个人都有吃的。”

赵逊不禁佩服,这里聚集了上万饥民,饥民有最基本的保障,而且秩序还井然。那些带红袖套的恐怕有好几百人。甚至还有很多小孩子和女人。

赵逊了解了1下,这些小孩子和青年人很多都是学生。他们不仅来自于仁义社控制区,还有从乐山,犍为威远,富顺,青神赶来的青年志愿者。

有这些青年、少年、妇女作为志愿者,饥民们忐忑的心安定了很多。

因为他们不像骗子。

在学校外面。密密麻麻布满招工的摊位。许多人围着在咨询。

招工人员声音有些嘶哑:“我们是水运处的职工。水运处主要就是在上游,把木头砍了,扔在水里。冲到我们这儿,把它捞起来,平时的工作就是巡查河道,看见木头搁浅了,把它重新弄进河里,每个巡查员大约要负责20里的河段……基本工资是两块钱。那还有1些补贴。算下来大概就是3块钱……”

“我们是苏稽丝厂的,我们招的是16岁以上3十岁以下的女工。工厂有食堂。单身宿舍。基本工资是1块5毛。有提成,多劳多得。我厂平均的收入大概是3块左右。每天工作8个小时。也就是4个时辰。做6天休息1天。……”

“对不起,我们卷烟厂的装烟工,只招残疾人……”

“我火柴厂的也只要残疾人……”

“我们是马车运输队的,只要男人……。”

“服装厂招女工……”

“皮革厂男女都招……"

看得赵逊眼花缭乱。还有毛纺厂,棉纺厂,各个矿山,钢铁厂,以及畜牧业养殖基地,烟草种植基地,茶叶种植基地等等等等。

赵逊突然后悔了。照这情况,仁义社完全能吸收这些饥民,如果仁义社吸收了这些饥民。工农业会更上1个台阶。

但粮食问题他怎么解决呢?

以前他认为仁义社无法解决粮食问题。看了这种情况。他的心里也没底了。

……

田文英报的是苏稽缫丝厂的名,己被录取,她到竹棚里把她唯1的1套换洗衣服给了妈妈,自己身上的衣服已破烂不堪。

"文英,你还是把衣服拿去吧……"。

"妈,厂里的人说了,要发工作服,我用不着。"

田秀英十8岁,要不是旱灾,她就嫁人了。

她还有1个十3妹妹,两个弟弟,1个十6,1个十岁。

逃难中十6岁的弟弟和她未来的丈夫1起去找吃的,却失散了,现在也不知在何处。

她父亲报的是沙湾铁矿,考虑到现在那边现在女性就业机会少,她就暂时在苏稽工作。以后那边女的就业机会多了才过去1家团聚。

弟弟跟爸爸妈妈去沙湾,妹妹在苏稽进技校学文化和职业技术。

他们家是幸运的,很多逃难的人都死在路上,他们1家人除2弟走失外,总算熬了过来。

1路上,遇到的人都说,到了嘉州就好了,仁义社出了名的仁义。

咬着牙1路来到嘉州,1上岸就遇到家人般的关怀。今天她就要去工厂报道,妹妹已经去了技校,明天爸爸妈妈和小弟就要去沙湾,今天就是她们分开的时候。

虽然知道仁义社好,但前途未知,心里还是慌慌的,空空的。

“秀英,爸爸妈妈不在身边,你要照顾好自己,有时间就到这来找1下你弟弟,妹妹就交给你看了,她要是不听话你就打。”

分别,总有说不完的话,直到听到喇叭里喊丝厂的女工集合了,她才拿着破碗出了门。

回头,看了看倚在竹棚门口的爸爸妈妈,连忙回头,眼泪夺眶而出。

在领队的带领下,4、5十个女工来到丝厂厂区,然后有人来接,念名字分配到各个班组。由班组长领走。

总务科的当场发给生活必须用品

田秀英和另外两个姐妹分配到杨惠芳的班组,那是1个漂亮的小姐姐。

杨惠芳班组共十2人,分住两间相邻寝室。

新人全部安排与杨惠芳1个寝室,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万里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