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万里文学>历史军事>西川欲晓1909> 第266章 报纸的力量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66章 报纸的力量(1 / 2)

中国的报业起源于大清晚期,当时由于洋人报业在中国突飞猛进的发展,也带动了中国报业的发展。

但中国报业的发展主要在广州、上海、天津等沿海地区。像西川地区,到了新世纪。才迅猛发展起来。

可是来的快,去的也快。从新世纪到如今十年间创刊了几十种报纸杂志。剩下的寥寥无几。

由于缺乏办报经验,办报往往成了亏钱的买卖。除了官府和教会的报纸有稳定经费来源外,民营报纸往往亏得无法办下去。

巜通俗日报》也是,从1904年创刊,它算活得最久的。从最早的巜启蒙通俗报》到如今的《通俗日报》,已改了几个名字。

换的东家就更多了。都已经数不过来。这不,这报的东家又换成了罗德生。

几个月时间,罗德生就成了蓉都的1颗新星。白道、黑道都吃得开。

渐渐的罗德生的触脚己伸进了官府与军队之中。

这次新军主攻方向的情报,就是他们搞到的。为此木船小组被记集体1等功。

这可是他们在重大战役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当他把消息传到小组成员激情也同时被点燃。

1年多的潜伏。他也曾多次想上前线与敌撕杀,甚至梦想穿上那漂亮的军服。

但这1次的胜利彻底改变了他们的想法。他们也在战斗。用夏平写的亲笔信上面说。木船小组可抵万人。

现在又叫他搞好报纸。甚至告诉他报纸搞好了。作用比这次新军的情报还大。

罗德生在老根据地待了那么久。当然知道宣传的重要。甚至不夸张的说。仁义社之所以占领那么大的地盘,就是把大清宣传垮了的。

至于说报纸不赚钱,那要看谁?新聘任的那个报社社长。可是夏平1手1脚调教出来的。

有夏平,想不赚钱都难。这不,报纸才接手半个月。销量就蹭蹭的往上涨。

1是商情汇总。尽量汇总各地商情,有《3江商报》的信息托底,汇总还是很容易的,

2是奇闻故事,例如洪雅花溪棺材铺的故事以及江湖上风门、火门、惊门、飘门的故事,还有女侠痛打东阳人的故事探密等。

3是生活小巧门,实用技术,防骗术,阿小偷技巧。

4就是实事新闻,比如这几天仁义社的与朝??的战斗就是大家津津乐道的事。

消息来源于洋人办的报纸《华西传教士新闻》这个报纸,不知罗德生用什么方式与他们签了个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有了使用他们稿件的权利。

有的稿件他们的报纸未必釆用,但可以卖给《通俗日报》。

每天的消息是通过邮局电报传来,消息主要是基督教会几位传教士的所见所闻。

蓉都的街头巷尾多了许多读报人,读报人兼卖报,还有为报社代理的广告打广告。

就像现在,读报人在读报,听众抽着香烟,美滋滋地听着。

这烟真好,真香,而且也方便携带。

那洋火才真正的好,轻轻1擦就燃了,比火石火镰方便多了。不对,不叫洋火,这是嘉州人生产的,纯粹的国货。

那烟是报社免费送的,1人1支,抬轿子滑杆的,还有现在刚兴起拉人力车的,都免费发了件马夹,马夹上写着雄鹰烟草,然后印着多大的1个雄鹰。

由《通俗日报》代理的烟草广告,药材广告,茶叶广告,皮货广告,就用这简粗暴的方法,直接推,蓉都人都没见过这种打法,1招1式,看得大家目瞪口呆。

每张报纸还夹着1份奖票,中了从蜂窝煤炉到人力车都是奖品。

拥有1辆人力车,可以说就拥有了几十亩田,吃穿不愁了。

因此甚至有些不看报的也买份报纸装斯文,其实只为那张奖票。

报纸接手半个月,每日印刷量己达7千多。妥妥的蓉都第1大报。

读报人在读着马塞姆日记;“……丹棱位置十分重要,我们赶到后战事己结束,但还是能看到战斗的惨烈。

据了解。丹棱知县即使陷入重围也誓死不降,仁义军方面叫他放出百姓再行攻城,被他拒绝。"

为了保证百姓的安全,不能抛谢炸药,只能使用轻武器武装登城。战斗很激烈,最终仁义军死伤数百人才占领城墙。

知县在仁义社占领城墙后自杀身亡,但仁义社士兵恨他要挟民众致民众出现重大伤亡,挖个坑和其他尸首1起掩埋并立碑叙其经过。"

……

“1910年7月26日,星期2,雨。

这里真是好天气,那么热的天气没想到这儿这么凉快。

我们1进荥经城,就感觉到不1样。”

虽然下着雨。但仁义社的官员依然很忙。

夏平的妻子就在荥经城,听说我来了,请我到1个叫双和盛吃了饭。

她不请我吃饭不行,她的孩子还是我接生的,我还给他培养了那么多优秀的医护人员。

在这里,我碰到了天主教会的皮埃尔,他手脚真快,就己拿下了1块地准备盖教堂了,看来他们也看好仁义社。

不得不说,群众的情绪很稳定,有的小孩子还追着巡逻的军队跑,这种情况只有在仁义社控制区才能看到。

我走坊了些居民,问他们对仁义军的看法,才知道仁义军昨晚就睡他们家里,今天早上那只部队走了,在她家待了几话客客气,走的时候还把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东西摆得整整齐齐,甚至还把水缸挑满了水。

从精神状态看,帝国的军队完全不能与仁义军相比,我坚信,帝国军队失败已成定局。希望我国能和夏先生交好,毕竟西川的未来在夏先生和他的仁义社手里。

这段时间的报纸让清政府丢尽了脸面,许多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万里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