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万里文学>恐怖灵异>血色曜变> 第17章 案情回顾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7章 案情回顾(1 / 3)

三天后。灵安公安局。宽敞的会议室里,座无虚席。

屏幕上,交替投射着“热烈欢迎领导专家莅临指导”和“‘96.88’大案分析会”的标语,在座人员除“96.88”专案组全体成员外,还多了很多陌生面孔。

会议由灵安公安局郑伟局长主持:“同志们,‘命案必破’是人民警察对人民群众的庄严承诺。‘96.88’命案,由于事发在荒郊野岭,作案现场被暴雨破坏,作案动机一直未明,进展极为艰难,一直是我局全体干警心头一个沉甸甸的包袱,专案组同志们为此耗尽了心血,熬白了头发……但我们从未放弃!二十多年来,每年年初案情分析会,‘96.88’案件都是第一个被讨论的案卷。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今年,我们得到了受害者亲属提供的重要线索,在上级领导支持下,专案组前往日本提取到了重要物证。证据表明,这是一起谋财害命的刑事案件,其中还牵扯到一件国宝级文物,背后可能还涉及到文物盗掘和走私等一系列犯罪问题,公安部刑侦局和省公安厅刑侦总队对这起案件都非常重视,刑侦局马处长和刑侦总队刘副队长今天都到会听取汇报,同时,公安大学痕迹鉴定专家唐教授和刑警学院心理分析专家司徒教授,也莅临协助调查。因为案件关键证物是一件稀世国宝,国家文物局也委派了陶瓷专家黄教授莅临指导。我代表灵安公安局,对各位领导和专家的到来表示衷心的感谢!”

会场响起一阵热烈的掌声。

“首先,请原市局刑警队长、原‘96.88’专案组组长李光尧同志为大家介绍案情。”郑伟局长拍了拍坐在右手边李光尧的肩膀,“二十多年来,李队长一直追踪‘96.88’要案,对案件有最全面的了解。”

李光耀站起身来,向大家点头致意:“各位领导,各位专家:此时此刻,我内心极其沉重,作为一名曾经的刑事警察,‘96.88’在我手上久侦未破,我深感自责……”

郑伟局长小声说道:“老李,扯远了!说案情。”

“对不起!我认为:造成‘96.88’案件久侦未破的原因有两个:第一个原因,就是杀人动机不明--什么人会对一个外地孤寡老人痛下杀手并抛尸荒野,仇杀?情杀?还是谋财害命?长期以来,专案组都无法理解;第二个原因,就是在案发当夜,一场罕见台风袭击了灵安,狂风暴雨彻底破坏了案发现场--”

李光尧从面前叠放的档案中拿起第一本,抽出最上面几张有些发黄的纸张,那是尘封多年的现场勘查报告,上面的日期是:1996年8月8日。他的眼前,似乎又浮现出二十三年前,那个台风肆掠后的案发现场--

在报案人的指引下,“北京212”很快就来到了案发现场--位于329国道临安段沿山公路一处大拐弯处。

李光尧抬腕看了一下手表,时间显示为10点28分。他跳下车,环顾四周,顿时心凉了半截:一股股浓稠的泥浆水正从山上汩汩而下,路面车胎痕迹被完全抹平。他带着王逸英,跟着报案人来到荷塘边,案发第一现场痕迹也被冲刷得无影无踪,王逸英拿着照相机,无助地看着李光尧:“师父,怎么办?”

“看着我干什么?”李光尧用手四处指点,朝着自己的徒弟吼道,“这里,还有这里,把周边情况全都拍下来。”

“警察同志,你看我这荷塘里的水还能不能放?”看着随着溢出水流不断外逃的黄鳝泥鳅,报案农民怯生生地说道。

李光尧看着满满一池塘的泥浆水,对王逸英说道:“小王,你留在这里,我去去就来。”

半小时后,正在荷塘边被报案农民唠叨得不知所措的王逸英看到,“北京212”又回来,后面还跟着两辆拖拉机,前面拖拉机拖斗里跳下七八名精壮汉子,从后面拖拉机拖斗中卸下一台柴油抽水机和一大卷塑料水管--

“我找到当地派出所,让所长组织干警和村联防队员将荷塘抽干,再对河塘淤泥进行反复梳理,没发现凶器和其他证据。为了进一步查找线索,第二天,局里从杭城调来了警犬,但一整天还是一无所获,就在我们带着警犬准备撤离时,警犬突然狂吠起来,我连忙停车,警犬跳下车朝路肩灌木丛奔去,在离案发现现场3850米处路肩下,发现了受害人的一只断掌--”

投影仪上,出现了一只紫褐色的断掌特写,离断处非常平整,森森白骨清晰可见。

“由于案发现场的线索极为有限,确定受害人身份也就变得极为困难。我们在省内发放了协查通报,附上死者遗照和特征,半个月后,我们接到越州城郊派出所的消息,说死者和辖区内一位失踪老者陶新生很相像,专案组于是来到找到了受害者在越州城郊租住住所--盐仓弄218号。”

伴随着李光尧的讲解,会议室灯光黯淡下来,现场录像出现在会议室的投影屏上,由于时间久远,画面显得昏暗模糊--

一条幽深小巷,搪瓷铭牌已锈蚀得斑驳不清,只能依稀辨认出“仓-8”字样;巷口是一间公共厕所和垃圾堆场,画面上垃圾成堆,污水横流,大量苍蝇飞来飞去,显得极为脏乱;公厕斜对面,则有一个小铺面,后面墙壁上用红色油漆写着“老陶修理--修补瓷器、修理钟表”的字样;镜头转到一间二层楼木板小屋门口,进门处是一个老式橱柜,里面摆放着锅碗瓢盆,门口则有一个煤饼炉,旁边整齐码放着两排煤饼,煤饼炉上还有一只陶罐,罐中还有半罐早已霉变的黑乎乎东西;楼下是厅堂,屋里陈设极为简单,只有一张方桌和两张椅子;楼上则是卧室,角落里摆放着一张木质单人床,靠近窗户的地方有一张桌子,桌子上摆放着酒精喷枪、放大镜以及各种各样的工具和药剂。

“室内没有发现打斗痕迹和翻动痕迹,也极其简陋,没发现有存折、现金和其他有价值的东西,可谓家徒四壁。我们走访了房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万里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