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万里文学>女频小说>赴韶华> 第137章 思念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37章 思念(1 / 2)

“也倒不是什么奇症,”叶医师也叹了口气,悠悠道:“我去曾途经此处时,那五岁孩童正落下了恶疟病,当时我恰好路过此地,见到孩子发高烧不退,体弱多病,便用了一些我随身携带的草药和疟疾特效药,暂时稳住了他的病情。那孩子父母皆亡,是这老妇人的唯一牵挂,于是这次刚好经过,老夫便想着看看孩子恢复如何,却没想到……”

他有些说不下去,眸中已含了些泪,我便不再问了。

这恶疟病我了解过一些,可知可念出生时,我也曾有过初为人母的焦虑,逢遇他们有什么风寒受惊之症,总是慌张,便常命人寻些孩童病症的医书来看,也曾瞥见过宫中并不常见的恶疟病。

知这病症在贫苦人家里是常有的事。

大概因他们居住的环境多有湿润,而且缺乏干净的水源和足够的营养支持,使得孩童们抵抗力低下,容易感染此病。

而在富贵人家,由于生活环境好,饭食丰富,再加上有条件请得起好的医师及时治疗,这种病症便往往不会成为致命的威胁。

可只是,这孩子好难得在叶医师的手里捡回一条命来,却还是抵不过突如其来的洪水天灾。

实在令人唏嘘。

我心中不禁感到一阵悲凉,想到天下,仍有许多因贫苦或天灾人祸避之不及的人,甚至于是孩童,就这样无声无息地消逝了。

先前缓解过来的心境,又难过一些。

我从前在宫中,仅看到自身苦闷,却不知,天下比我们苦闷之人多了去了。

我又有什么理由,总是哀伤呢?

可人心,从不能由人而控,特别是封于一隅之中时,便总只能看见自身之痛楚,从而陷在自己心底的淤泥里。

拔而不出。

困顿而不自知。

无视他人冷暖哀愁。

于是便忘了,天下苦楚之人众多,我们身在宫墙内的那点寂寞与哀伤,实在不足一提罢。

可如今那妇人,却只将难过隐于心间,并不怨天尤人,让我又不由得心生敬意来。

也不知她此后余生,总白发人送黑发人,该是有多隐忍而坚强。

“太后不必过于哀伤,如今您治下的天下,已是比从前好了太多,天灾不由人,本与官家无关。”陆乘渊大概看出我面上有些隐隐的忧伤之色,便出言安慰我。

我浅浅一笑,只点了点头。

“再者,太……”陆乘渊大概是欲再行安慰,却倏然听见略显简陋的客房外脚步声又起,便忙缄口。

门被敲响,玲珑打开门来,看妇人先前的泪眸已不见。

转而又是慈祥之色,手中端着一个略显陈旧的直筒壶和几个略有磕碰的耳杯,帮我们置于鼓桌上,略带歉声道:“叶医师和客官们莫见怪,水患后,这客栈也是摧残许多,幸得官府有人来及时修缮过,所能留下的器物已是难得。”

我忙微笑着回应道:“婆婆无需多礼,这些已经足够了。能有一杯热茶暖身,我们已经感激不尽。”

见我如此说,老妇人的脸上露出了一丝温润的微笑。

她小心翼翼地将茶壶放在桌上,然后逐一为我们斟茶。茶香随即弥漫开来,虽然简单,却也让人感到说不出的安宁感来。

妇人倒完茶便退下了,我们也食完饭,早早各自回房休息。

夜色沉沉,秋风透过窗棂缝隙吹进来,带着些许凉意,我躺在床上,听窗外于风中摇曳的树叶沙沙作响。

竟忽然间睡意全无。

看着这夜宁静,不知为何,过往的记忆又无声浮现出来,像一幕幕画卷,熟悉,又陌生。

我不想再回忆。

便坐起身来,看矮塌上的玲珑已睡得香甜,便蹑手蹑脚地,走出客房。

月光如水,洒在简陋而静谧的院子里,我寻得一块不太规则的石凳,自顾自坐了下来,望着天边稀疏的星光,心中满是杂乱无章的思绪。

便闭上眼睛来,试图放空。

可那些记忆还是一股脑儿冲进来,甜的、苦的、乐的、悲的,它们像是时间的碎片,不断地拼凑出我那匆匆的二十一年。

二十一年……

才知人啊,不管过往逝去多少年,果然还是极容易陷在自己的悲伤里。

连我,也不能例外。

好在此时,一只猫儿悄无声息地走到了我的脚边,温柔地蹭了蹭我的脚踝。

我一时有些恍惚,不自觉地唤了声“小胖胖?”

又觉不对,才不自觉笑出声来,看着与江知栩送我那只长相略有相似的猫儿,忍不住伸手将它揽入怀中。

随之,一件柔柔的薄褙披在我身上。

我以为是玲珑醒来,却转头看见,客栈这老妇正立于身后,柔柔地问我:“秋夜天亮,姑娘怎坐于此?”

我略略点头,回道:“有些睡不着,便出来坐坐,不知是否惊到婆婆?”

“没有,没有,”她依然带着暖暖的笑意,和蔼地对我道:”我这老媪年纪大了,不太贪睡,也常有睡不着的时候,便出来寻这猫儿,却看姑娘坐于此,心事重重,不免担心。”

我看着这老妇人,她身穿一件深蓝色的曲裾深衣,布料在月色下略显破旧,但依然干净整洁,头发梳成一个简单的发髻,几缕白发在月光下显得尤为明显。

面容虽然刻画了岁月的痕迹,但眸中一直透着温柔与慈祥,让人一看,便倍感安心。若不知她几经白发人送黑发人,只以为人生幸福,祥和而宁静。

我不禁挪了些位置,对她道:“婆婆既同是失眠人,便是有缘,不如同我一起坐坐,一同说说话,解解这长夜困顿。”

“谢谢姑娘,”老妇人便也轻轻坐于一旁的石凳上,温言道:“姑娘可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万里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