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万里文学>历史军事>红色玛利亚> 738.法军打得跟一桩冤案一样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738.法军打得跟一桩冤案一样(2 / 2)

男儿。

特别是这次炮轰,那可是用了他们三分之一的炮弹,再打下去炮弹就得没了,后方就得开始加速炮弹制造了。

奈何这就是政治,即使魏刚再怎么厌恶现在的法国政坛,他也毫无办法,只能听从指令。

于是乎,在炮轰结束之后,德法联军便开始整备部队,准备在下午的时候发起进攻。

由于防线很长,而且有着一定的纵深,他们让士兵配合坦克,进行协同作战。

而且在魏刚和博克的讨论下,他们决定将苏军的c区防线进行划分,划分成六个重要据点。

这六个重要据点分别是桥梁、医院、制糖厂、连接多瑙河的一个渡口、某个村镇的钟塔还有一个重要小山丘。

这六个据点并不是随机挑选,而是有着他们的战略价值。

医院和制糖厂是能给他们提供大量的后勤子啊云,桥梁和渡口是交通枢纽,村镇是卡在渡口和桥梁之间的重要地区,而小山丘则是高地优势。

如果可以把这六个据点给占领了,那么这条c区防线就能被他们一点点蚕食。

战略已经部署完毕,接下来就是该如何去执行。

六个据点,法军负责四个,分别是制糖厂、小山丘高地、村镇和医院。

德军负责两个,分别是桥梁和渡口。

侦察机率先起飞,立即对这六个据点进行拍摄。

装甲部队已经开始启动,开始驶向那复杂的战场。

一支支部队的调动,一辆辆战车的引擎轰鸣,第二阶段的战斗即将打响。

苏军这边也同样做出准备。

德法联军需要选择性集中进攻,同理苏军也需要选择性防御,集中兵力进行防守。

防线很长,德法联军要想强攻就会分散兵力,但同理苏军要想全都防守也要分散兵力。

所以他们开始推断德法联军的进攻方向。

在情报上,间谍仍在进行工作,而截获得来的情报也交到了情报人员的手上进行破译。

在观察上,侦察机起飞了,对德军和法军的调动进行观察,但这一天的天气不是很好,乌云密布的,严重影响侦察机的工作。

由于时间过于紧迫,即使间谍有了新发现,也不可能立马发送到玛利亚手上。

所以,摆在玛利亚面前的局面,十分被动。

“现在的我,就像是一位失了明的战士,要根据听力去分辨敌人的方向,然后再扣下扳机。”

这番话带有一丝玩笑的味道在里面,缓解了参谋部内的紧张压抑气氛。

然而,当要思考如何去做时,却又成为了所有人的苦恼。

但有一件事却让玛利亚感到意外,那就是这里的农民居然自告奋勇地申请参战。

这是一件很微妙的事情。

自从德国战役爆发之后,一直处理基层工作的并不是苏军,而是德共。

苏军跟德国百姓是属于秋毫不犯的存在。

由于玛利亚的强令要求,苏军战士不得干涉百姓生活,即使有购物需要也必须按照正常的市场价格去进行购买。

更重要的是,每当苏联攻下了一个地区,都会对该地区进行土地改革。

当然,负责土地改革工作的依旧是德共,而非苏军。

全盘接管土地改革工作的设计师正是德共主席台尔曼,他会根据每一个地区的不同情况进行土地改革处理。

对于德国的土地改革政策,其实在阿道夫期间就已经有了。

阿道夫上台前就向工人和农民做出承诺,会给工人工作,会给农民土地。

这个承诺他确实做到了,然而并不完整,甚至可以说存在着极大的后患。

工人的工作是以军工为主,而军工市场很难打开,留给德国的出路只有对外入侵。

农民获得的土地都是经过挑选后的贫瘠土地,肥沃的土地依旧掌握在地主阶级手上。

所以阿道夫是兑现了承诺,但那是以对外入侵为前提的承诺。

当德共到来后,便开始着手于对这些事情的改变,而第一件改变的就是土地政策。

而且还有一件事,那就是农民的亲苏问题。

魏玛共和国时期,由于德国背上了天文数字的战争赔款,这使得德国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快要饿死的时候,苏联给他们送来了大量的粮食,并且愿意开放市场,允许德国的农产品进入苏联。

这样一来,便为德国农民的生活得到改善,亲苏态度越发浓烈。

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这一代的农民决定帮助苏军。

当然,让农民们上战场那是不可能的,但玛利亚还是接纳了农民的帮助,让农民去协助后勤上的工作。

包括地雷、障碍物以及庞大的防坦克壕沟。

在德共的引领下,工人们甚至组织起了工人营,配合城市的守备工作。

外围的工厂附近放置了大量的障碍物和防御工事,令这些工厂成为了一个个坚固的堡垒。

沃尔夫斯堡的苏联人都严阵以待,等待着法军和德军的进攻。

当天下午,法军的轰炸机发起了第一轮轰炸。

大量的防御工事在还未建成就被摧毁,士兵和工人都在轰炸中出现了很大伤亡。

轰炸过后,法军的装甲集团军便率先发起了进攻,德军则朝着他们的两个目标点开始推进。

首先接触的战场是糖厂。

尽管这是糖厂,但在战争之前就已经被改装成一间兵工厂,为前线部队提供源源不断的武器弹药。

虽说苏军还无法知道德法联军想要进攻的方向,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交通枢纽和后勤补给工厂都需要重兵把守。

而这间制糖厂便是其中之一。

负责进行第一波迎战的,是苏军的四个步兵营和五个炮兵营。

他们被部署在距离d区防线的一公里处,而他们的对手是法军的一支装甲师。

在明显的劣势下,苏军硬生生牵制住了法军。

但最为激烈的战斗,则是发生在小山丘和医院。

硝烟四散火焰不止,宛如地狱一样。………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万里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