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万里文学>历史军事>红色玛利亚> 646.玛利亚:我家苏联还蛮大的,玩累了就睡觉,没问题的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646.玛利亚:我家苏联还蛮大的,玩累了就睡觉,没问题的(2 / 3)

单靠苏联一人支撑,绝不是什么好事。

当然那都是后续的事情,如若增强社会主义阵营的实力,是需要从长计议。

毕竟,每一个国家的国情都不一样。

如果要将苏联的这一套发展硬生生搬到他国上去实施,到头来只会是产生反作用。

带着复杂的思绪,玛利亚继续带着火箭四人小组,来到了这个还未命名的风洞实验室。

亚音速的风洞实验室,就是一个巨大的洞口。洞口幽暗,一眼看去看不到底。

而在洞口面前,则是一台被固定好的飞机模型。

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火箭四人小组第一次观察到苏联的风洞实验室。

尽管只是一个亚音速风洞实验室,但对于钱、科罗廖夫和冯布劳恩三人来说,已经是受益良多。

他们三人虽有潜力,但现在的他们,依旧只是学生。

即使在火箭制造的时候,都是又他们三人亲手搭建,冯卡门在一旁负责指点,但现在的三人,其见识量依旧不足。

本就是学生是三人,为何会被吸引到苏联来。

不仅仅是因为苏联举办的这个国际科学家讨论大会,更是因为,玛利亚在《登上月球》时的第二次宣传标语。

那浪漫到极致的宣传标语,将平凡的人类,定义为恒星的孩子,宇宙的一份子。

在这种充满科学浪漫色彩的形容之下,已是恒星之子的人类,不再有阶级之分,因为都是一样。

都是元素组成的生命。

正因如此,冯布劳恩、钱和冯卡门才会被吸引到这个遥远的东欧国度。

而风洞实验室,成为了三个年轻人第一台接触的高端精密仪器。

看着三人目瞪口呆的样子,玛利亚心里已经有了计量。

她很清楚这个亚音速风洞实验室的作用。

其实,在原来的计划里面,这个亚音速风洞实验室,将会在两年后给学生们开放。

这是为了让学生们接触到更加精密和特别的实验仪器。

毕竟现在的苏联,还是以高速风洞实验室为主。

既然如此,那也可以提前开放这个亚音速风洞实验室。

然后,让这火箭小组试一试,玩一玩。

再然后,以此为契机,对他们发出申请。

想到就做,玛利亚立即跟身边的工作人员交代几句,然后再跟身边的火箭四人小组说道。

“看不如摸,摸不如做。”

“同志们,来试试看吗?反正今天的工作人员都休息去了。”

除去冯卡门之外,其余三人都没有怀疑玛利亚所说的话,并且对她的允许感到兴奋。

因为,他们可以亲手去接触这种高精密仪器了。

要知道,风洞实验室不仅仅是为了航空,还能为航天做出巨大的贡献。

火箭上天需要考虑的东西很多,而其中一个且又是最致命的一个,那就是空气阻力。

火箭一旦发射,它所要面对的就不会只有风气阻力,还有也空气摩擦时所产生的热量。

如果能通过风洞实验室来进行模拟,那么,在火箭研发上就能提前获得更多的数据,从而避免火箭设计上的各种问题。

说到做到,在玛利亚开放权限后,这三个年轻人便立即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开始操作这个亚音速风洞实验室。

冯卡门也参与进去,但他没有跟这三位年轻人一样亲自去操作。

因为,在美国的时候,他就亲自操作过美国的亚音速风洞实验室。

而且他还有另外一件事需要做。

一件他不情愿,但因为总统命令的原因,而不得不执行的任务。

‘观察苏联科研实力,并且尽可能拉拢有潜力的学者。’

这是冯卡门准备前往苏联之前,被罗斯福叫住并交代的任务。

这确实出乎了冯卡门的意料。

因为,罗斯福与玛利亚关系好的这件事情上,已经是公开的秘密。

在罗斯福竞选总统时,就有人以此为理由,攻击罗斯福,说他是苏联派来的卧底。

可如今,罗斯福却要求自己去执行这样的任务。

虽说不理解这些政客们的心思,但冯卡门还是照做了。

一来,现在的他确实是美国国籍,而且美国政府对他也确实颇有照顾。

二来,冯卡门确实想招揽一些有才华有学识的年轻人。

所以在他来到彼得格勒郊外的夏宫时,冯卡门立即盯上的钱和冯布劳恩。

如果科罗廖夫不是苏联国籍,也必然会出成为冯卡门盯上的对象之一。

冯卡门已经做好了准备。

只要大会一结束,他机会向这二人提出申请。

尽管现在的美国仍处于经济大萧条的影响,其经济实力只能勉强回到1929年。

但是,他相信,以罗斯福的手段,美国经济恢复到顶峰是迟早的事情。

而且罗斯福是重视科研的,美国的科研实力又强大无比,拉拢他们必然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但没想到的是,玛利亚给他来了一个跳刀谜团大,打了个先手。

只见这三人还沉迷在操作风洞实验室的各种设备仪器时,玛利亚就走了过来,与钱和冯布劳恩说道。

“苏联还有很多更加先进的实验室和科研仪器。”

“确实,我们起步晚,但我们的制度自始至终,都是将科学贯彻到底。”

“如果你们想的话,完全可以留在这里,与我们的科研人员一起研发。”

“无论是飞机、火箭还是其他有关于气流动力等学科的内容,都需要你们这些充满理想与智慧的知识分子加入。”

说完,玛利亚看向冯卡门这边,笑眯眯地提出了相同的邀请。

“只要你们愿意,我们苏联会给你们敞开大门。”

“因为在这里,所追求的并不是国籍、民族,而是科学的公平和理性自由。”

冯布劳恩才刚从大学毕业,原计划是申请成为某位教授的助手,然后再去攻读博士大学。

但是,现在的德国太乱了,德国东西分裂已经不可避免。

国破家亡之际,他离开合适吗?

若是国家需要他,苏联会放他走吗?

冯布劳恩陷入了犹豫。

与此同时,钱也同样有如此感受。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万里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