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万里文学>历史军事>红色玛利亚> 586.继承人方面,我更认可约瑟夫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586.继承人方面,我更认可约瑟夫(2 / 2)

到,弗拉基米尔居然会向她问出这么一个问题。

对于这个问题,玛利亚陷入了自己的沉思。

原时空中,弗拉基米尔对约瑟夫的态度是复杂的。

在中风之前,弗拉基米尔一直认为,约瑟夫这个人做出太温和,对他的感官还算不错。

也正因如此,在格鲁吉亚案出现之后,弗拉基米尔就让约瑟夫去处理这件事。

毕竟,约瑟夫本身就是一位格鲁吉亚人,无论是语言还是文化,都是最合适的人选。

约瑟夫对此十分上心,他几乎投入了所有精力,最终以自己的方式处理了这件事情。

当约瑟夫完成之后,便自认为自己做得很出色,希望获得弗拉基米尔赞许认可。

然而那时候的弗拉基米尔已经因中风而瘫痪了好几次,已经远离政治局,这就导致他对格鲁吉亚的情况十分不清楚。

处于信息不对等的情况之下,他认为约瑟夫的做法过于粗暴,直接判定成沙文主义的做法。

他甚至提出,要对约瑟夫和参与到这件事情上的捷尔任斯基判处政治罪。

捷尔任斯基之所以支持约瑟夫,极有可能是因为他的卢森堡主义思想。

只不过让弗拉基米尔愤怒的,是因为捷尔任斯基一直站在约瑟夫这一边,同时还打了他派出去的李可夫一巴掌。

一怒之下,加上已经不怎么清醒的弗拉基米尔几乎把约瑟夫与捷尔任斯基给定义为政治违法。

在那个时候,这可是一项十分严重的罪行。

而之所以会爆发出这样的问题,只因约瑟夫对格鲁吉亚gcd所实施的措施,并且拒绝格鲁吉亚的民族独立。

他的态度是强硬的,而理由也十分充分。

最终双方就此而爆发冲突。

约瑟夫认为,弗拉基米尔因为病痛而无法参与到现在的政治生态之中,缺乏更加详细的内幕情报,对具体情况盲目指责。

弗拉基米尔则是从理论上反驳约瑟夫,认为他没有考虑过未来。

双方都各自持自己的理论去进行反驳,而这也是弗拉基米尔与约瑟夫之间的最大矛盾冲突点。

事实上现在也同样存在着格鲁吉亚案。

但这个时代的处理方式比较容易。

首先,弗拉基米尔并没有因为反动派的刺杀而中风瘫痪。

他了解现在的苏联情况,也了解格鲁吉亚的重要性与核心问题。

无论是民族还是主权,都是核心的关键要点,如果不放开的话,恐怕未来会复辟沙文主义。

所以弗拉基米尔还是给格鲁吉亚开放了主权。

但是,弗拉基米尔打算以‘苏联’拉住格鲁吉亚。

关于联盟的组成,但凡是加盟国,都不得随意退出,而苏俄也会以自身的庞大经济体系,牢牢牵住他们。

当然这世上没有完美的政策,搞定好一处,另外一处就会冒出来。

弗拉基米尔只能在自己还在位置上的时候,处理完这些烂摊子,同时希望后人能在原来的道路上不断修改和完善。

而这,也正是弗拉基米尔所需要去思考的继承人问题。

究竟是约瑟夫合适,还是托洛茨基合适。

尽管一开始的他挑选了六个继承人名单,可到最后,只剩下约瑟夫与托洛茨基二人合适。

对于这二人,玛利亚稍作思考后,便道出他们的不同之处。

约瑟夫偏向于保守,他认为要想进行世界革命,首先要做的是增强自身。

只有自己强大,苏联才有能力去援助更多的国家。

如今的苏联内外政策,与约瑟夫的一国论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而托洛茨基则认为,所有的一切都应该围绕着‘不断革命’进行,既是‘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世界革命’。

简单解释就是,不断革命是两场革命中间不做任何停息,一个革命完成就进入下一个革命。

对于这两种理论,玛利亚则是中间派。

她认为苏联大力发展自身硬实力,同时也应该使用各种资源,从而给他国的无产阶级运动提供帮助。

所以,在斯派与托派之后,玛派就显得十分平平无奇。

可这看似平平无奇的想法,确实是中和了斯派与托派之间的矛盾。

但这只是三人的路线问题,而继承人,则严肃许多。

特别在苏联成立之后的国际地位,在外人来看已经是一个全世界无产阶级的大靠山。

如此一来,他们就不可能放弃对自身的建设。

斯托二人都有对国家建设的构思,但托的构思终究是围绕着不断革命,而约瑟夫是为了国家建设。

一旦忽略了对民众的照顾,只是将民众当成阶级斗争的武器,那将会是本末倒置。

而且,玛利亚还说出托洛茨基不断革命论的一个核心问题,那就是公平问题。

如果苏联实施托洛茨基的不断革命论,给他国提供任何军事上的援助,那么他国的gcd会如何看到苏联?

双方的gcd又是否是平等关系?

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一旦投入军队实施支援,那就不可避免地干涉到他国内政。

到时候,苏联又是否会间接性地复辟沙文主义?

所以,在评论约瑟夫与托洛茨基二人时,玛利亚说出了自己的担忧。

“不断革命可以实施,但不能盲目执行。”

“国家建设不能松懈,但不能放弃国外的同志们。”

“而且当任主席不能没有情商,托洛茨基太傲慢了,他眼中几乎容不下任何人。”

“约瑟夫在为人处事上面更懂得变通,因此我更认可他。”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万里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