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万里文学>历史军事>红色玛利亚> 405.防疫,有时候是政治工作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405.防疫,有时候是政治工作(2 / 3)

但很快,他们二人便达成了共识。

从国际关系上,这能够扩大苏俄在无产阶级的影响力。

而在他们的行为准则上,即使是敌对国家的人民,只要是无产阶级,苏俄都会尽可能地给予帮助。当然,这份帮助并不会盲目输出。

苏俄方面会根据自身情况,给予力所能及的增援。

所以身为wai交部主席的玛利亚,亲自与负责这场疫情的张伯伦进行见面。

只不过见面地点,玛利亚选择了瑞典,一个中立国家。

瑞典政府有点束手无策,要知道他们可是因为接纳了白军而得罪了苏俄。

但玛利亚似乎不在意这一点,又似乎是有所目的,她将目标定在了这里。

张伯伦自然接受,再怎么说现在的瑞典还是很听他们的话,即使是中立国。

但再怎么说,苏英之间都是为了疫情而进行交谈。

这是关乎到人类的事,而非地缘政治和意识形态,因此将谈判地点选在了瑞典是最合适不过。

瑞典政府为了尽显地主之谊,他们在首都斯德哥尔摩处,腾出了一间豪华庄园。

可是正当他们准备举办一场盛大的欢迎宴会时,却遭到了苏俄当方面的拒绝。

玛利亚更是直言道。

“我们来这里,并不是为了吃喝玩乐,而是为了协助与援救那些受困与h1疫情当中穷苦人民。”

在这里,玛利亚没有以‘无产阶级’来进行称呼,而是以‘穷苦人民’来描述。

同时,玛利亚还提出了一个必须执行的要求。

“这次疫情并不仅限于英法德苏,而是全世界,为了确保防疫措施能顺利实行,请瑞典方面做好减少人流量的政策举动。”

“还有,请立即关掉所有不必要的公共场所,大规模生产口罩,做到一人一个。”

瑞典政府对苏俄提出的要求,并没有立即回应,而是默默地等待着英方的态度。

如若是丘吉尔,或许会稍微为难几句。

然而这次与玛利亚对接的是人张伯伦。

他赞同玛利亚所提出的要求,并且要求瑞典做好各种隔离和限制人流量的政策措施。

苏英都提出相同的要求,瑞典政府自然会执行下去。

况且,正如玛利亚所说的那样,瑞典这里也同样出现了很多疫情,着实是被打了个措手不及。

所以,在答应成为苏英之间的交流平台上,除了不敢得罪双方之外,更有着希望可以获得来自苏俄的防疫经验。

不久之后,双方都来到了斯德哥尔摩。

瑞典政府也派出了一名议员作为代表,只不过在苏英两个大国之间,这位议员就是透明的,他只是来旁听而已。

然而无论是苏俄亦或是带英,都不想让一个无关轻重的小朋友呆在身边。

所以,率先到来的张伯伦,稍微提了一下之后,会议室内就只剩下英国一方人员。

张伯伦坐在位置上,他捏着笔盖,心中不由得有些好奇。

他好奇这位前沙俄公主,同时也好奇这个社会主义国家。

这个名为苏俄的社会主义国家就像是凭空出现一样,而且在他出现之后,整个俄国就像是换了一个人似的,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从原来的羸弱不堪的薄弱帝国,竟转变成可以担当国际责任的大国,实在是难以想象。

而且张伯伦也从未想过,他们英国居然会接受俄国的援助。

这就像是,一直以来都是全班第一的学霸,突然间被一位常年倒数的学渣给狠狠地上了一堂课似的。

那屈辱的感觉,着实是让张伯伦感到一丝丝微妙。

不知过了多久,门外的走廊处,响起了轻快的脚步声。

伴随着大门的推开,身穿苏式男装的玛利亚,出现在门口处。

目光中带着自信,干净利落的马尾,在她的每一步中,轻轻跳动。

双蔚蓝色的目光,闪烁着让张伯伦略带回忆的光彩。

“想必,您就是玛利亚主席吧。”

他站了起来。

带有英伦绅士的风度,朝着玛利亚扬起了一抹微笑。

“张伯伦先生,很高认识你。”

虽说已经归于社会主义,但小时候学习得来的贵族礼仪,依旧刻印在灵魂深处。

言行举止之间,透露着不同于粗暴的印象。

相反,那是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让人十分舒服。

这是第一印象,张伯伦对这位前沙俄公主,有了不少好感。

最起码,打破了国内媒体的‘虎背熊腰’凶残形象。

“那么,我们就进入主题吧。”

做出了‘请’的手势,张伯伦邀请玛利亚先行坐下。

虽说二人是要站在国家立场上进行交谈。

但至少,张伯伦是真心为自己的国民,而玛利亚是真心为了防疫工作。

双方开始在防疫问题上进行了交流和协商。

因为物资是需要由苏俄这边进行援助,但苏俄也处于一穷二白的国家困境。

因此,无论是英国亦或是苏俄,都会通过政治谈判手段进行处理。

苏俄方面的要求很简单,斩断所有给白军的资源供给,同时也要向苏俄开放一定量的市场。

虽说苏俄走的是社会主义道路,但现在的苏俄是穷得荡气回肠。

要想发展工业,就必须有钱。

单靠工农业剪刀差,确实能发展工业,但对于未来的苏俄而言,远远不够。

要知道,在上辈子的历史中,苏联的工业发展并不仅限于工农业剪刀差,还有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全球经济危机,给苏联带来了发展机遇。

玛利亚无法确认这个时代的变化会走向那个方向。

既然无法确认,那就必须通过人为手段,让苏俄或者说以后的苏联,走上更加稳定经济发展道路。

反观张伯伦的需求,他们只想要更多的防疫物资,特别是口罩和粮食。

至于玛利亚提出的市场需求,这一点他承诺会给予空间。

毕竟,在他眼中,沙俄的工水平拉胯得几乎是废品,建立在沙俄基础之上的苏俄,也必然如此才对。

既然这样,那么即使开放市场,也不一定竞争得过自己国内。

而且因为战争问题,英国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万里文学